鸳鸯失偶、鸿雁折翼,本就是人间至惨的事,不是当时痛过就算——在当时那天崩地裂的疼痛过后,留下来的伤口永远也不会真正愈合,看似是忘了,甚而连自己都以为忘了,那个人的音容笑貌,也早已被时间模糊,唯有对景时偶然一痛,才让人明白,原来这鲜血,从未停止流淌。

“一成也没有。”她压下了感触,坦白地说,“和你一样,我也觉得他丝毫没有当统帅的才具和经验。如果此战由他统领,那肯定必败。”

“既然如此——”万宸妃挑起眉毛,作出了询问之色。

“这个道理,其实不止我明白,”徐循道,“太后也明白,甚至群臣都明白。但是不让他去,第一个办不到,第二个,他也不会安心。”

只有让皇帝去了,在现实的操作中明白地知道自己的缺憾之处,他才能知道自己的计划有多天真。才能情愿把事情交给专家来做——武事上是宿将,文事上自然就是阁臣。可能也就是抱着这样的念头,内阁才没有反对到底,最终让步同意亲征。

万宸妃没有惊异之色,显然是早想到了这一层可能,只道,“难道……难道就不能和大哥说实话吗……好好地说,大哥也未必会不谅解……”

“我知道你想问什么。”徐循说,“不错,我从前是说过实话,和章皇帝……想必,你也是听说了往事,才夸我有个耿直敢言的名声。”

她不禁自失地一笑,“不过,人和人是不一样的。章皇帝听得进去,我才说,如今的大郎嘛……只能说,若你想学我当日行事,可不要以为,一定会是当日一般的结果。”

她说穿了万宸妃的想法,万宸妃却也不显得讶异,只道,“啊,娘娘看出来了。”

又是沉吟了片刻,方问,“那,难道娘娘当日行事时,已经是算定了先皇必定会反而因此看重娘娘的品德么?”

很多事,后世传来是美谈传奇,仿佛徐循为胡皇后仗义直言,必定会令章皇帝不怒反喜,‘从此越为看重’。只有在宫廷中生活的人,才会对当年的故事不断多想,提出自己的疑问。

徐循摇头道,“当年说话时,我抱定必死决心……也没想过最终能安然无恙。”

“那娘娘又是为何——”万宸妃有丝不解。

“无它,就图个快意而已。”徐循说,“当时觉得非那么做不行——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