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领域只负责最好最炫目的特效,其余的全都交给集团公司。

哪怕是再怎么的亏损,有两个超级的电影公司的利润来支撑,有着麒麟院线全球发行网络来支撑,它根本不可能维持不下去。

如今便是这样。

阿甘和肯尼迪等名人的合拍,在前世的效果,非常的简陋,只能用黑色的胶卷来抹平其中的粗燥。

可殷俊不一样,70年代已经是彩色电视机的年代了,必须要用彩色的效果。

既然如此,那么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就非常的多,数字领域用了11个人,花了2个月的时间才弄好。

汤姆汉克斯也过去了十几次,每一次都得弄大半天。

要不是他早已经增肥和有了阿甘的神韵,这一次的特效还真做不出来。

可怜的是,因为影片一开始的长椅子回忆之后,就要到阿甘的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拍完了那个镜头就得再次减肥。

等到减肥完毕,又要开始增肥,以便出演中年阿甘的角色。

幸好有了之前《钢琴家》的经历,汤姆汉克斯对于这样的反复减肥,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

再加上他为人非常的自律,又有着强大的毅力,所以才能挺得住。

这要是换成了40年之后华国的那群小鲜肉,恐怕除了抠图就是特效了,根本没有第三种办法。

名人合拍都不算什么了,数字领域最夸张的,还是那一根漂浮的羽毛的特效制作。

这个镜头的制作,他们也居然用了5个人,7台机器,然后还花了4个星期的时间,才算做好。

单是这一个镜头的制作费用,便超过了70万美金。

等殷俊过来,石少明拿着这个账单给殷俊看的时候,都忍不住感叹,这部电影,也只有俊少你才能拍得起。

这还没开始正式拍摄呢,特效镜头便花了超过300万美金,整体的特效制作,怕不得花个两三千万美金?

然后还有影片的具体拍摄,殷俊可从来不管什么经费,只要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什么费用的,都不在话下。

另外还有这一次几乎的全奥斯卡阵容,演员片酬都会超过1000万美金,这还不包括上映之后的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