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新文学史料》侧重于记录近代文学史,这是记录近代、当代文坛的唯一一本史料刊物。

这三本刊物代表了国内文学刊物的高度,国文社要出新刊物,水平至少不能比这三分刊物差太多吧?

对于于秋雨这个只写过一些散文,连出版都没有过的业余作者来说,给国文社的新刊物供稿,这样的机会何等可贵?

他自然是忙不迭的答应下来。

林为民笑眯眯的看着于秋雨,这哥们儿人品不予置评,作品也有一些缺点,但不可否认其文学性和受欢迎的程度,约来给新的散文刊物保驾护航,再合适不过了。

出版个散文集顺道约点稿子,一举两得。

于秋雨的散文越写越薄,不趁着现在榨一榨,以后想榨都没机会。

送走了于秋雨,林为民繁忙的工作有了几天短暂的清闲时刻。

五月的第五期《当代》上刊载了他的新作品《升官记》,作为林为民时隔一年多时间发表的新作品,《升官记》从发表之初便受到了无数的瞩目。

国内的读者们已经习惯了每年在《当代》上看林为民的新小说这件事,不管小说是不是符合大家的阅读口味,先买了再说。

一月份的第一期发了于华的《活着》,销量突破了200万册。

这一期有林为民的《升官记》,销量再次冲向了高峰。

伴随着越来越多读者们的阅读,《升官记》在发表不到半个月时间内,便在广大读者群体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很多读者给《当代》编辑部写信,除了夸奖林为民这部小说,一些人还在信中讲述了自己身边所遭遇的类似事件,让人看完恨的牙根痒痒。

相比读者们对这部小说单纯的欢迎和喜爱,文学界对这部小说的观感却有点复杂。

雁冰文学奖刚刚过去不到两个月时间,那桩公案犹在大家眼前,大家又怎么能看不出小说的内容是在讽刺谁呢?

可问题在于,你讽刺柳飞羽和雁冰文学奖就算了,我们招你惹你了?

《升官记》这部小说脱胎于林为民前世看过的一部国产电影。

说到这部电影,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导演——黄建鑫。

在后世,很多喜欢看电影的观众对于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

桃色新闻、山爷小跟班儿、主旋律专业户,贴在黄建新身上的大概就是这三个标签。

但年龄稍大一点的电影观众,准确点说,是九十年代看电影的观众,这群人应该对黄建鑫记忆犹新。

一部《黑炮事件》惊艳了中国影坛,可以说在章艺谋冒头之前,国内的青年导演当中,能够跟程凯歌掰掰手腕的,大概只有黄建鑫了。

盘点中国的第五代导演,黄建鑫应该是最让人扼腕叹息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