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出版还有半个多月出版,征订工作才刚刚开始,林为民问李学刚只是跟他商量商量。

李学刚思考了片刻,说道:“黄鹰在内地的知名度不高,作品里面也就《天蚕变》因为电视剧改编在内地有一定的受众,我看首印三万套就可以。当然了,这个还得看过段时间的征订量,如果征订量高,还可以再调高一点预期。”

“嗯,这个数字应该差不多。”

“林老师!”李学刚突然叫了林为民一声。

“怎么了?”

“小钻风的《天下第一》这一期发完就十五万字了,也够发单行本了,您看……”

李学刚的主观能动性让林为民有点意外,他想了想说道:“缓一缓吧,这事不着急,《天下第一》的影响力还是不够大。”

李学刚点了点头,“行,那就再等一等。”

下午,林为民接到了梁凤怡从香江打来的电话。

去年年末国文社引进了她的三部作品,当时宣传声势浩大,小说出版发行后到现在半年多时间,三部小说的总销量已经累计超过五十万册,评论每部小说十六七万册,这个数字放在国文社每年出版的图书当中相当出彩。

所以几个月前,国文社又引进了梁凤怡的两部作品,上市两个多月,销量依旧不错。

别看林为民的小说在内地动辄就能卖出几百万册,但除了作品出版一两年的销售高峰期,他的作品大部分时候每年就是几十万册的销量,这还是他这样拥有顶尖号召力的作家。

如果是作家号召力一般,但作品颇受好评,正常一年二十万册的销量也挡住了。

连很多名家的作品出版也不见得能卖出超过六位数,相当一部分作家的作品销量基本都在一万册到五万册之间打转。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不知名的作品销量在几千册这个区间内,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不能说赔本,但想赚钱也很难。

所以,梁凤怡的作品能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内,就达到单本十六七万册的销量,已经殊为不易。

有了数部作品在内地的热卖,梁凤怡这个香江作家的名字在内地文学界很是响亮。

她今天给林为民打电话,先是报了个喜。

这两年她的作品不仅是在内地,在香江也同样受到了欢迎。

梁凤怡是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人,她不甘于给出版社打工,所以在前不久刚刚成立了一家自己的出版社,名叫“勤+缘”,这个名字代表了她做人做事的态度。

梁凤怡的做法在香江文学界并不鲜见,很多有经营头脑的作家都会这么干。

比如金庸发觉自己的武侠小说可以吸引读者,成立了《明报》,黄玉郎凭借漫画成就了香江的漫画帝国,黄易也成立了出版社出版自己的作品。

国文社是内地文学界的第一号出版社,跟他们打好关系,说不定可以给她提供诸多便利,因此梁凤怡才会在出版社成立后特地给林为民打来了电话。

一番恭喜之后,梁凤怡又说起了正事,也是她这次打电话来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