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长也很疑惑,说本县没有这样的人才啊。

“你去报社查一查,必要的话让县公安局出面,一定要查出作者。”杨树根说。

宣传部长很当回事,立刻着手调查,可这篇文章是以笔名寄来的,而且没有寄信人地址,报社也不清楚作者究竟是谁,于是县公安局刑侦大队介入,用信封上的邮戳倒推,查到具体的邮筒,然后一个一个排查住在附近的人,一个可疑名字很快进入视线。

这个人叫阮铭川,是省里臭名昭著的右派头子,曾担任省报领导,更是知名老报人,北洋时期就是名记者,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犀利的稿子来。

公安人员找到了阮铭川,他现在是县里报社的一名勤杂工,对于民警的造访,阮铭川似乎并不惊讶,不用严刑逼供,不用比对笔迹,他就承认了那封稿件是自己所写,忘川是自己的笔名。

右派头子居然写出歌颂社会主义农业大生产的稿子,实在奇怪,公安机关和宣传部都不敢擅自发落,上报县委书记。

杨树根说,我县的笔杆子太少,在宣传上力度不够,缺少这样能写稿子的人啊。

宣传部长说:“可是右派不敢用啊。”

杨树根说:“没关系,让他写,但不能用他的笔名,换一个名字,稿件要经过三层审批,报社总编先看,宣传部再看,我终审,确定没有问题可以用,要严防出现类似藏头诗之类的政治问题。”

宣传部长说:“还是杨书记有办法。”

……

地委、省委接到南泰县的喜报后,决定实地考察,亲自验收,县里接到地委的通知后立刻进行部署,杨树根亲自挂帅,在全县征集红旗和锣鼓,把各乡的宣传力量集中到苦水井,由李花子统一管理,营造出一个热闹的气氛来。

李花子精神百倍的投入到接待工作中去,他在麦田附近临时搭了个观景台,上面盖着遮阳布,中间是毛主席的画像,两边是红底白字宣传幅:“农业大丰收”,“工业放卫星。”

会场上插遍红旗,锣鼓喧天,小娃娃们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拿着纸红旗站在道路两边,各家的狗都牢牢拴住,严防出来咬人。

全县各公社的领导都事先来到了苦水井,场地旁停着一排排自行车,有通信员专门看守,要知道每个公社最多有两辆自行车,这可是最宝贵的财产,而且政治成分不好的人还没资格骑,所以谁要能骑一辆自行车招摇过市,都能得瑟上天。

上午八点,公社通信员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而来,跳下车来气喘吁吁道:“书记,来了,来了!”

李花子手搭凉棚向远处一看,烟尘滚滚,是省里和地区的领导所乘坐的车队来了,他赶紧一挥手:“奏乐!”

公社中学的鼓号队开始演奏,各乡的唢呐队也开始吹奏,洋鼓洋号的进行曲和唢呐的百鸟朝凤混杂在一起,要多热闹有多热闹。

车队越来越近,打头的是县公安局的三轮摩托,后面是县委的嘎斯吉普车,再往后才是乡下人很少见到的进口大轿车,而且不是解放前遗留下的,而是新进口的苏联货,车头上一个腾飞的金鹿标志,不懂的人说这叫金鹿牌轿车,懂行的知道这是苏联伏尔加轿车,整个江北地区才两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