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几日,王晓波再次被叫到了《当代》编辑部。

《唐人故事》通过了编辑部的审稿,预计将在11月开始以每期一篇的速度在《当代》上发表。

王晓波的责编是佟钟贵,他对王晓波道:“你也算是破了我们《当代》的记录,还没有哪位作家同志能够连续五期在《当代》上发表小说。”

王晓波被他说的有些不好意思,“我这只是取了题材和体量的巧而已。”

“刊发《唐人故事》这种风格的小说,对于我们《当代》来说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此之前,我们也没尝试过刊发过这种风格呢!”

随口聊着天,稿子确定发表,两人的心情都不错。

聊了一会儿,王晓波又问起了稿费的问题。

王晓波如今在燕大教书,实际上是借了妻子李银禾的光。

李银禾在米国读的是博士,回到国内跟随费孝通先生做博士后,就是那位写出《乡土中国》的大牛,进入了燕京大学社会学所。

而王晓波则是作为家属被安排进了燕大,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吃的是软饭。

在燕大,王晓波名义上是老师,不过基本没有课。

“我在燕大就是帮闲。”王晓波对佟钟贵说。

他精通电脑编程,在燕大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计算机室里帮忙。

一个月130块的工资,这一年物价飞涨,这样的工作内容和薪资水平让他在燕大待的毫无归属感。

“我带你去找林老师!”佟钟贵又把王晓波拉到了林为民的办公室。

“林老师这人特别好说话,一会儿你跟他诉诉苦,稿费单肯定提前给你,说不定五篇一起到手。”佟钟贵在走廊里边走边给王晓波出主意。

王晓波将信将疑,进了办公室,他接着刚才的话聊了起来。

在燕大打杂,看不到任何光明,每个月的工资对比大部分工薪阶层倒是不算低,可他毕竟留米归国,在米国餐馆刷盘子一天还能赚二十米刀呢,顶他现在两个月的工资。

他当然不是奔着物质条件回国的,可130块的工资确实是让他有点怀才不遇。

在不断投稿的过程中,有编辑跟王晓波约稿,希望他可以写一些关于在国外生活的随笔。如今国人崇洋,这种文章非常受众巨大。

王晓波应约写了几篇,便觉得没意思了。这钱赚的确实轻松,可完全激不起他内心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