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的距离由五十步,缩短为三十步,二十步,十步。渐渐的,双方前排兵卒都已经能清楚听到对面敌军的喘息声。

终于,两边的方阵碰撞到了一起。咚咚咚,盾牌与盾牌的碰撞声连成一片。汉军这边的重盾兵没怎么样,反倒是对面的青犊军,被撞到了一长排。

汉军的排兵布阵,就如同教科书一般,有板有眼。最前排的重盾兵,是军中最为身强体壮的兵卒,也是因为他们足够强壮,才能抬得起来那么沉重的铁质重盾。

可是青犊军的排兵布阵非常随性,胆大的都放在前面,胆小的留在后面。

表面上看,这么排兵布阵似乎也没错,毕竟排在前面的兵卒,与敌军做直接身体接触,需要胆子大。

可是两军交锋,除了胆量外,更需要有超强的身体素质,超强的战斗力。

古代两军对阵,一旦前军战败,这一仗基本就输了,因为全军最精锐的将士,肯定是要放在前军打头阵的。古代的军事家们,能总结出这样的排兵布阵的理念,肯定是有他的有道理。

而青犊军的将领们,恐怕也没学过几天兵法,连最最基本的排兵布阵都是乱来的。

平时他们四处流窜,打个游击,倒是无所谓了,现在可是和汉军做正规的军团战,还如此的随意,巨大的劣势在战场上立刻暴露出来。

前排的盾兵挡不住汉军重盾兵的冲撞,后排的长矛兵,那就是人家的活靶子。

一根根的长矛、长戟从重盾兵的身后刺了出来,没有任何的阻挡,直接刺在青犊军兵卒的身上,战场的中央,惨叫声四起。

反观青犊军的反击,刺出去的长矛大多都被汉军前排的重盾格挡住,对汉军所造成的杀伤力极为有限。

与此同时,汉军阵营的弓箭手们也没闲着,人们不断的捻弓搭箭,将箭矢射向空中,由高空画出弧线,砸入青犊军的阵营中央。

汉军的箭阵可不是一轮,而是一轮接着一轮,处于箭阵锋芒之下的青犊军阵营,兵卒们成群成片的被射倒在地,有些人当场毙命,有些人受伤未死,还在地上死命的哀嚎,求助。

可是很快,人们的身上便长起了一层黑草,那是汉军随后的箭阵覆盖下来。

在汉军箭阵的攻击下,青犊军阵营被硬生生地切割出一块中空地带,这一条宽宽的地带,完全被箭阵覆盖,进来一个死一个,进来一群死一群。

倘若有高空往下俯视的话,便会清晰发现青犊军的整体阵型已经脱节,被汉军箭阵切割成两部分。

青犊军内也有弓箭手,也有向汉军做出反击,只是对汉军造成的杀伤效果不大。

首先,汉军方阵都有组成盾阵,由高空落下的箭矢,大多被盾阵挡了下来,另外,青犊军的箭射还击比较零散,有些人在前面放箭,有些人在后面放箭,这导致的有些箭矢射入对面的汉军阵营,而有些箭矢则射进了青犊军的前军,非但没能杀伤到对方,反而还给己方人员造成极大的伤亡。

在军团战中,箭手们需要站在什么位置放箭,箭头射向空中的角度,乃至该用多大的力气,这些都是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在这套流程之下,既能有效的杀伤对方,又能确保不误伤到自己人,可不是箭手们想在哪放箭就在哪放箭那么随意。

不打不知道,这一打,青犊军缺乏大战经验的缺点,完全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