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手关闭房门,而后贴门而站。谷仓的高度在六七米开外,其窗口的高度,距离地面有六米,倘若是白天,还能有点光线照进来,到了晚上,身在谷仓的底部,当真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什么都看不到。

柳不信站了一会,而后取出火折子,吹着,谷仓里总算是有了些亮光。他举着火折子,缓缓照了一圈,这座谷仓,囤积的不是粮食,而是蔬菜。

在当时,人们食用的蔬菜不至于单调,但也绝没有现在这么多种类。百姓们常吃的蔬菜是葵、藿、薤、葱、韭等。

葵是人们最常吃的,葵不是一种蔬菜,而是指一大类的蔬菜,其中包括水芹,水芹在当时叫楚葵。

但到了明朝的时候,除了水芹,其余那些种类的蔬菜,皆被定为草,不再被人们所食用。至于藿、薤、葱、韭等,其中有些被淘汰了,有些一直被延用至今。

柳不信拿着火折子,刚要往前走,脚都已经抬起,但立刻又缩了回去。

他慢慢蹲下身形,用火折子往地上照,这时候方看到,距离地面半尺高的地方,有一条细细的丝线,顺着这条丝线向尽头看,能看到挂在尽头的两颗小铃铛。

他眯了眯眼睛,高抬脚,从丝线上面慢慢跨了过去。向里走,地上放着好多的竹筐,每个竹筐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

现在已经入秋,天已经渐渐凉了,有些蔬菜已经不能生长,但西平粮仓里还存放着新鲜的。

这主要是因为在当时,已经有温室,也就是现在俗称的暖棚、大棚,即便到了寒冬腊月,温室中依旧可以种植蔬菜。明确记录在史书中的温室,便是太官园。

不得不说,中国的先祖们真的很智慧,现代人所能想到的,古人们也都能想得到。

柳不信在谷仓内缓缓走动,四处查看,谷仓虽大,但里面没有各种隔断,可谓是一目了然。没有密室,没有暗门,除了装着蔬菜的竹筐,再无其它。

他顺着谷仓的环形台阶往上走。很快,他便到了谷仓的顶部,他站在窗口前,拢目向外望,站在这里观望,整座粮仓的布局,可谓是一目了然。

在柳不信仔细观察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不对劲的地方。在粮仓正中央的一座谷仓前,竟然有两名大汉在站岗。

要知道西平粮仓内有好几座谷仓,别的谷仓都只是门上上了一把锁就完事了,唯有这座谷仓,竟然还安排了两人专门负责看守。

这不对劲!柳不信眯了眯眼睛,这说明这座谷仓里的东西很重要,可是谷仓里,除了粮食和蔬菜外,还能装什么重要的东西呢?

想到这里,柳不信顺着台阶走了下去。他走回到谷仓底部,跨过地上的丝线,走到门前,稍微推开一条缝隙,等到下一波的巡逻人员走过去,他方从谷仓内出来,回手将锁头挂回去,锁死。

而后,他远远跟在巡逻人员的后面,缓缓前行,一直绕行到中央粮仓的后身,他这才向粮仓靠近过去。

中央这座粮仓的正门,有两名大汉把手,他想从正门进,是不太可能了。他举目往上望,看向粮仓顶部的小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