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底在米国经历了什么事,居然会在回国以后竟然写出了《燃烧》这样的小说?

黄安仪想到了这里,不由得叹了口气。

他这回,可能又少不了挨骂!

……

《燃烧》这部小说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每一个看完小说的读者都能立刻明白林为民所要表达的意思。

正如黄安仪所理解的那样,这部小说如果论起故事情节的编排,对比林为民以往的作品要差上一些,但这也正是林为民要的。

放弃一定的可读性,追求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是林为民所做的取舍。

毕竟他写这部小说本身就目的不纯,为了夹带自己的私货,做点取舍也无妨。

可林老师千算万算,算漏了一点。

他的小说中有大段、大段对于米国富二代们奢靡腐朽生活的描述,包括很多米国普通中产和底层人民的描述,林为民在创作的时候本意当然是批判的。

可对于这个闭塞年代的读者们来说,却变成了一部难得的可能让普通读者们零门槛了解当代米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这个年代,普通老百姓们说起西方来一脸向往不假,但大家接受了几十年的教育,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反而是分得清的。

《燃烧》的内容对于西方社会和资本主义当然是不友好的,可大家这些年受到的就是不友好的宣传和教育,友好也不过是这几年的事而已。

所以,在《燃烧》发表后的半个月时间内,并没有发生林为民所想象的读者们大规模批评的现象。

相反的,发表小说的九月号《人民文学》的销量反而屡创新高。

难得有个中国作家能把米国社会事无巨细的给国人描写的丝丝入扣,这不等于是免费的科普吗?

这样的小说怎么能不看呢?

《燃烧》的口碑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在读者当中发酵,销量也以一种诡异的走势持续攀升。

当然了,这部小说也不是没人骂。

上市半个多月时间,在《当代》编辑部的的读者来信当中,骂的最欢的就是国内高校当中的某些知识分子,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这个年代的公知。

他们不仅来信骂,还不忘给报纸、杂志投稿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