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申时行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突破口,这一次他找到了。皇上既然想做,自己为何不能为皇上前驱,此举不但能开先河以扬名,还能够在陛下面前固宠,何乐不为?

至于名声,申时行不太在意,何况此时如此应对,名声会差?

百官一日三惊,自己拿出这样的办法,他们会不赞同?会不为自己扬名?他们不想要命了?对于自己来说,这只是一次动议,可是对他们来说,这是保命之法。

些许反对声音,根本不必在意,自己又不是没人帮忙鼓吹。

申时行相信,一旦此举成行,自己必然名声大震,既然如此,为何不能行险一搏?即便不成,也不过是一个倡议罢了,有何损之有?

可是一旦成了,上能结陛下欢心,下能扬名宇内,一箭双雕。

话已经说到这里了,申时行自然不畏惧在说透彻一点,索性直言道:“大明立过百余年,时移世易,很多事情已经不合大明当下了。”

“不言其他,单是官奉,大明开国之初,物产凋敝,民生艰苦,官员俸禄不但足以活命,而且是中产之资,可是放在当下呢?”

“眼下物产丰饶,物价攀升,人口大增,官生皆苦。”

“是以朝廷才有涨薪俸之举,薪俸已然如此,何况关乎百姓存亡之律法?老夫准备向皇上建言,修整大明律,以合眼下。”

申时行如此表态,倒是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无论是以前做大学士,或者是当上首辅之后,申时行从来没有如此旗帜鲜明的做什么。本就不是强势阁老,突然来这么一下,倒是让大家有些不适应了。

甚至大家都在想,这是受到陛下影响了吗?怎么满满的都是陛下的做派?

只不过事关重大,又事出突然,一时间居然不知道怎么回话了。

申时行见两人不开口,继续说道:“眼下百官惊惧,舆情汹汹,咱们内阁倍感压力,如果不有所作为,如何对百官交代?”

听到申时行如此说,两人瞬间明悟。

大家都被申时行的言论给吓到了,完全忘了初衷,大家今天为什么聚在这里议事,还不是为了安抚百官,内阁不能不出声啊!

这么大的事情,内阁不表态是不行的,那么申时行之言,是否可为内阁之态度?

当然可以!

这一点没人可以反驳,依照大明律行事,无人可以反驳,那就修改大明律。在这个时候,内阁拿出这样的建言,岂止是果敢有担当。

不怕建言不合理,就怕没建言,成与不成的,让百官去吵也就是了,只要他们不攻击内阁就是好的。两人在看向申时行的目光就不一样了,百官似乎小觑了这位首辅大学士啊!

一直以来申时行给人的感觉和行事风格,基本上都是和善的,好说话的,可是现在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以为阁老之言乃老成谋国之言。”余有丁作为申时行的铁杆,内阁次辅,这个时候自然他发言,他的发言也很简单,全力支持申时行。

“修改大明律,上可为大明长治久安之策,下可为安抚百官舆情之策。在当下这种情况下,当为最合适之法,我支持阁老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