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李成梁的策略是正确的,他在辽东也做的很好。如果大明能够一直坚持李成梁的策略,而不是罢免李成梁,或许就没有后面的事情了。

当然了,历史没有如果,前世这样,这一世朱翊钧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朱翊钧不动李成梁的原因。

这些年弹劾李成梁的人不少,李成梁也不是没做过出格的事情,但是朱翊钧都没有追究。即便是军改之时,朱翊钧也没有动李成梁。

不惜派出张维贤在蓟辽提防李成梁造反,也没有采取更为轻松的方式拿掉李成梁。

朱翊钧那个时候就打定了主意,只要李成梁不起兵造反,自己就不动李成梁。

对于这些,吴惟英子当然是不知道的,只是听了廖忠的话,吴惟英对李成梁的政策还是挺赞同的。不过吴惟英却有另外一个想法,那就是李成梁的政策过时了。

如果放在以前,这种政策自然没问题,当然,放在现在也没问题,但是在吴惟英看来,现在的大明用不着这种政策了。

既然辽东的女真各部这么乱,那就顺带着梳理一下好了。

不是都不老实吗?那就全都打老实了。

“少侯爷,不如回去吧!”廖忠见吴惟英久久不语,还以为他动心了,连忙开口说道。

看了一眼廖忠,吴惟英一笑:“开门!”说完吴惟英就下了城门。

看着吴惟英带着人离开了镇北关,廖忠无奈的叹了一口气,然后对身边的亲信吩咐道:“你亲自去一趟,一定要见到李总兵。”

“把这里的事情告诉李总兵,听到没?”

亲信连忙点头,转身就跑下了城楼,带着几个人骑着快马离开了镇北关。

随着吴惟英去了叶赫部,整个辽东的局势再一次陷入了扑朔迷离之中。

京城,文华殿。

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几个人,脸上带着微笑,和颜悦色地问道:“这几年日子可还好过?有没有遇到什么难事?可以和朕说说。”

下面的几个人之中,为首的是一个粗壮的蒙古汉子。

枣红色的脸庞上全都是敬畏,听到朱翊钧这么说,汉子连忙说道:“回陛下,这些年瓦剌的日子好过多了,茶叶粮食食盐都不缺了。”

“前年冬天的大雪,冻死了不少牲畜,朝廷也都给了救灾粮,基本上没有饿死人。”

朱翊钧点了点头,这两年大明和瓦剌的贸易量逐渐加大,瓦剌的日子自然也就好过了。瓦剌人也不是没脑子的,他们现在有发展成二道贩子的潜质。

从大明购买来的货物,瓦剌人开始向着四处贩卖。

这也让瓦剌人赚的盆满钵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