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刘慈的时候,讲师让刘慈将《三字经》拿出来。

“按照书本上的顺序,我读一句,你读一句。”

说完,讲师就用戒尺指着书本的句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刘慈立马口齿清晰的跟着讲师读了起来。

讲师面不改色,只是挑了挑眉头,继续读道: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时他读了四句,就是想考考刘慈的跟读的速度和记性。

刘慈依然还是一字不漏,口齿清晰的跟着讲师读了起来。

“你之前读过《三字经》”讲师疑惑的看着刘慈,好奇问道。

刘慈立马站起身,作揖道“学生并未读过任何书籍。”

讲师不疑刘慈说谎,因为在这个时代,读书是件很艰难的事。

“窦燕山,有义方。教七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整整十二句,刘慈都跟着讲师全部一字不落的跟读了起来。

讲师站在刘慈桌前,久久不语。

内心却极为震撼,一个七岁的娃娃竟然能记住十八句跟读。

“这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得认真教了”讲师内心想到。

他让刘慈把跟读的句子反复背诵后,就前往了其他学子开始了今日教学。

刘慈则是回忆起上一世听友人讲过古代几大文豪的读书方法,其中就有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

顾名思义,就是每天背诵完固定的字数,然后牢牢记住。

欧阳修每天背诵1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