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跟太子也双双诧异了:这个,这个水是不是放的有点大?

一百二十遍大法下,康熙诸子里就没有世俗意义上的草包。但胤?那文采……

就称不上什么文采。

能把文章写通顺,康熙都得念阿弥陀佛。

而三阿哥在仕林中也是有些名声的,否则的话,在十八心声所说的历史线上,康熙也不会派他带人编纂《律历渊源》跟《古今图书集成》。

小十八今儿这结论,绝对是他开蒙以来被羞辱得最惨的一次。

怪不得都几个孩子的阿玛了,还被生生气哭。

“呜呜呜,不止啊,汗阿玛!”三阿哥一脸愤恨:“儿子闷头改了六遍,足足六遍,午膳都没顾得上用。十八弟不是说太深奥了,就是说掉书袋。”

“最后更让人拿着儿子的文章给那些个识字的老宫女、老太监们念。什么时候他们都毫无迟滞地听懂了,什么时候才给儿子合格。”

“十弟说这有何难?当场刷刷点点写了一篇,结果被大肆褒扬。”

就很难让三阿哥不以为自已是被针对了!

但胤祄表示他不是,他没有,根本不存在这个情况。只是他想要的报纸内容得通俗易懂,像白居易诗一样。便是老弱妇孺也能过一遍耳朵,就能明白其中内容。

而三阿哥的文章……

胤祄摇头:“也不能说不好,只是词藻过于华丽,用典也太生僻了些。不够通俗易懂,这方面十哥就做得很好。”

诸皇子:!!!

你还说,你还说,你没看他都被气哭了吗?

连被表扬的十阿哥都红了脸:“十八弟喜欢哥的文章,哥欢喜着。但跟三哥比起来,为兄真是差得远着。三哥自幼刻苦天分也卓然,文课上在所有兄弟里边都是前排。”

胤祄扶额:“我也没说三哥不好啊!可是……这报纸办出来是要流于市井的,得让百姓都能看懂、能理解透彻,才符合办报纸的初衷不是么?”

“弟弟绝没有羞辱三哥之意,只想着宫女太监都不曾读书认字。若他们都能听懂,这报纸才更好流通。”

[否则再怎么妙笔生花,旁人根本不懂,也是白搭好么?]

[唉!]

[清朝怕重复蒙元老路,怕被撵回关外放羊。愚民大棒挥得狠,文字狱的紧箍咒念得也勤。读书不一定三元及第,诗作不好却容易满门抄斩。如此高压之下,可不就遍地是文盲?]

[清朝末年,据说文盲率达到九成九。这数据虽然无考,也可能过于夸张,但民间识字者少是肯定的。主流市场都不识字,咬文嚼字给谁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