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以前,各国战舰的动力来源主要是帆桨并用。

也就是既有船帆,也有船桨。

有风用帆,无风用桨。

十五到十六世纪期间,人类对海洋认知的开始增加。

他们发现海上基本不存在没风的情况,就算真的没风,战舰也可以借助洋流航行。

于是各国战舰逐渐抛弃船桨,使用风帆作为战舰动力。

到了十七世纪中期,只使用风帆作为动力的战舰成为主流战舰。

战舰动力改革的同时,海战方式也在改进。

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海战的主要武器是船首金属。

简单来说就是在船头包裹一块尖锐且凸起的金属,遇到敌船时用这块金属去撞击敌船的船身,使其受损漏水进而沉没。

除了船首金属外,还有投石机,弓弩等远程武器,以及长矛,刀盾等近战武器。

当时的海战战术也很简单粗暴,先用船首的金属冲角撞击。

接下来,两船接舷。

一部分士兵用远程武器压制对方,另一部分士兵用铁钩勾住对方船身,用力拉拽铁钩后面的绳子,将两艘船固定在一起。

之后,士兵们拿着刀盾跳到敌船上进行白刃战。

这种战术又称接舷战术。

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及以后。

由于火器的长足发展,使得传统金属冲角撞击和接舷战术逐渐被抛弃,巨舰巨炮战术成为主流海战思想。

说白了就是造大船,装重炮。

在中远距离就把敌船击沉,不给对方近身肉搏的机会。

这个战术从十七世纪中叶持续到二十世纪中叶,直至航空母舰崛才正式宣告巨舰巨炮时代的落幕。

郑芝龙和郑家军是海盗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