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冷冷一笑。

“那我就等着那一天。”

话音未落,她已踩下油门,驶入那无边的黑暗中。

从兄弟俩那儿拿来的干粮不算多,梧桐每天计划着吃,也只应付了三四天,之后又开始挨饿。

幸好她有车,行路速度因此加快许多倍。第五天傍晚时,荒芜的道路上出现一大片密集房屋,甚至有城墙等设施,像是个小城镇,里面人声鼎沸。

在与兄弟俩聊天时,梧桐特地打听过,距离他们最近的是一个叫临德的小镇子,面积不大,却是连接四面八方的交通枢纽,因此一年到头都有很多过路人在那边停留,无论是吃食还是住宿都很方便,市面上能买到的东西这里都应有尽有。

梧桐怀疑眼前的就是临德镇,把车往前开了一点,果然看见城门上方有块历尽风霜的匾额,上面写着“临德镇”三个字。

太好了,终于不用再风餐露宿。梧桐心中一喜,跟着其他车辆开进去,见镇子里虽然破旧,却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顿时心情大好。

镇子里有客栈有食肆,客栈甚至还与时俱进的提供洗车服务,曾经占据交通主导位置的马已然不见踪影,显然比起喂草的坐骑来,人们更喜欢喂油的。

进镇之后,她前方的车子有去食肆的,也有去客栈的。

梧桐的干粮已经在路上吃完,现在饿得前胸贴后背,有样学样的把车开到食肆边停下,打算和客人们一起走进去。

食肆旁停了足有二三十辆车,那里并无停车位显示,因此所有人都是胡乱摆放的,几乎占据了半边马路。

梧桐头一次看到这么多大西朝人自己坐得车,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发现所有车辆都像自己改装的一样,简陋粗野,透着一股浓郁的原始感。

车窗一律是没有的,有些车主为了遮挡风雨,自己在上面装了个小木门,碰到天气不好时就把木门关上,这样就能心无旁骛的开车。

然而这种办法也只有天冷时好用,要是在夏天使用,车里估计会热得像蒸笼。

梧桐有些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人才会利用传递过来的科学技术,第一个做出这种车子。

她绕着几辆感兴趣的车看了一圈,发现它们没有车牌号与车标这类的玩意儿,几乎像个裸车。但是每一辆的排气管上都被人手工刻了字,或张或王,可能就是制造者的姓氏。

这个时期的汽车,没有好坏高低之分,每一辆车都是舍弃了所有舒适性,用有限的技巧让这辆四轮铁皮车活过来,载着人们出远门。对比她离开之前的世界,变化堪称是翻天覆地的。

梧桐摸了摸一辆车的前盖,收回视线往食肆里走,里面飘出的饭菜香味如同最诱人的妖精,勾得她食指大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