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穆紧紧的抱着宁宁,一路小跑,回到了住处。

抱起宁宁的时候她就发现了,宁宁不像个六岁的小男孩,他太轻了,也太瘦了。宁宁虽然穿着厚厚的小棉袄,可李穆总觉得隔着棉袄就能摸到宁宁那瘦小的身板儿。

李穆把宁宁放在自己的床上,爱怜地摸了摸他的小脸儿,说:“宁宁,爸爸肯定给你看过很多次我的照片,我是妈妈......”一整句话没说完,李穆就泣不成声了,但她知道现在不是哭的时候,一是继续说道:“爸爸给了我们一笔钱,叫我们先去上海的舅姥爷家,你现在饿不饿?”

宁宁虽然也流着眼泪,却比李穆要镇静的许多,他伸出小手给李穆擦了擦脸上的泪水,说:“妈妈,我不饿,我们今天晚上得早点休息,爸爸说,明天我们得早点起来,买最早的票去上海,爸爸的伤快养好了,他说他一定会找机会,来上海找我们。爸爸还说我们一定得尽快,虽然这几天家里忙顾不上我,但是过不了几天也会被发现的。”

李穆听到宁宁比她还要镇定自若,心里也稍微定了定,她给宁宁收拾了一张小床,又简单的收拾了一下明天要带走的行李,两人相继睡去,一夜无话。

母子俩第二天子俩起了个大早,买了当天最早的火车票,坐上了去往上海的火车。

因着终于安顿下来了,在火车上宁宁像一只小麻雀,不停地给李穆讲他在陆家的趣事,在学校的趣事,他的同学朋友,他的生活,虽然大多数的事情绍安都和她讲过,但听着宁宁亲口给她讲,又有另一番滋味,李穆一直在笑着,时不时地附和两句。

李穆并没有出过远门,坐火车的经验就更少了。这次他们的行李很简单,只是一个小小的箱笼,两个人都沉浸在相聚的喜悦中,根本没有察觉危险在靠近。

他们的行李早早的就被小偷盯上了,趁他们两个不注意,小偷迅速地拿起行李就往车厢的另一头跑去,逃跑的过程中小偷撞到了一个年轻的男人,被撞的人穿着军人的衣服,手里提着一个公文包。可能是出于军人的惯性,他没两下就抓住了小偷,简单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把箱笼还给了李穆。

李穆接过箱笼,千恩万谢,又问那人的名字。

那人回答说:“我叫李睿,睿智的睿,是个军人。夫人一个人,又带着一个小孩子,一定要格外小心些,年节期间大家身上带的钱财难免多些,更容易被小偷盯上。”

宁宁听到他这样说,便道:“睿智的睿?您又姓李,和我母亲是本家呢。《诗经·商颂》里面有句‘睿文灵止,穆穆降止’您的名字,我母亲的大名和小字都在里面了,真是巧极了。”

李睿听到一个小小的孩子竟然这样博学多才,便赞叹道:“令郎真是有才,夫人教子有方!”他又问,“既然咱们乘同一班次的火车,想必二位也是要到上海去,不如我们通行,也好互相照应?”

听完李睿的话,李穆本想拒绝,宁宁却说:“妈妈,我觉得可以,这位叔叔是军人,又这样热心,有李睿叔叔保护,咱们这一路也能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