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太再来了这么一句话,还有什么不清楚的?

“像父亲这样的位置,一言一行,都要谨慎异常。”她附和着大太太的说法,“王家身为世家,作风本该更稳健些,没想到居然会这么早就表明了立场。这门婚事不结也罢,否则将来若是牵连到我们杨家,那就是三姐的罪过了。”

大太太唇角微翘。

这孩子倒真有几分难得。

当年初娘子在她这个年纪,还只会为宅门里的小事给大太太出主意,宅门外的大事,她就不懂了。

或许是小小年纪,就从走过了宝鸡到苏州的漫漫长路,让她的眼界也比常人开阔吧!才点拨了一句,就想透了个中关节。

她起了几分兴致。

“虽说亲事是暂时不能成了,但总要等王家上门提亲,我们才好意思说回绝的话,不然贸贸然写信去拒绝,反而有自作多情的嫌疑。”

派人来问大老爷对这门亲事的意思,和真个上门提亲,到底还是两码事。

大太太说的上门提亲,是请了官媒进二门,大媒在外院,带了四色礼物上门提亲。

一般像王、杨这样的人家,总是在正式提亲之前,就摸准了对方的意思。谁也没那么大的脸,贸贸然就拎起礼物上门来。

不过,亲事在官媒上门之前,有些变数,也是很自然的事。谁知道王家问了大老爷的意思,是不是就真的会上门来。如果他们改了主意,杨家又去信解释,反而会沦为笑柄。也只好等王家真的派人上门,再说回绝的话了。

“王家虽然和大皇子走得近,但毕竟是福建的名门世家。”七娘子很快就捕捉到了大太太的意思。“若是这样下他们的脸面,难免王家会对我们心怀怨恨。”

王家在福建经营多年,就算是大老爷总督江南,也不得不倚重王老爷。这样根深蒂固的世家,在政治风波中或许会元气大伤,但总不会转眼覆灭。既然如此,那就要留一线见面的余地。

大太太就露出了愁容。

“你说四姨娘办的这叫什么事啊!”在七娘子面前,她肆无忌惮地抱怨了起来。“祸是她闯的,烂摊子却是我来收拾!”

七娘子心中却是在思忖着,大太太到底有没有预设好的应对方案。

大户人家说亲,礼节又多,变数又大,一门亲事有变,虽然不说是常有的事,但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按理说来,大太太拿出主母的威风,给王家太太写一封信,这事说不定也就作罢了。

借口倒也很好找,就说自己在京里也给三娘子相看了人家……难道王家还上赶着要问是哪户?

这样一来,再拖个一两年,真个给三娘子找一户京里的人家,这件事也就这么过去了。

大太太就算再单纯,也能想到这个连消带打,把三娘子的亲事重新握进手心的办法吧?

她当然也可以走这条思路,不过这样,大太太只会觉得她聪明,却并不会觉得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大太太最恨的人,现在只怕是四姨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