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博弈

◎初现端倪。◎

朝中遗留有许多前明时期的汉官, 而以明朝祖制,东宫出阁读书讲学,举行经筵典礼, 才意味着东宫的地位得到正式承认。

是以太子出阁一事一直是赫舍里家和朝中汉臣们关注的大事,时不时就要寻个由头提起来, 给玄烨上折子。

康熙十七年时, 沈荃甫任詹事之际, 连疏以上, 言青宫在于豫养,引经据典地暗示玄烨,明朝孝宗太子及世宗太子出阁之时, 年龄皆是四岁。

——彼时胤礽正是将满四岁,虚龄五岁。

沈荃此人, 乃是顺治九年的探花郎, 他与董其昌是同乡,自幼即倾慕董书, 书法极得董书的笔法特点与风神。

因沈荃善工书法,很快便得到了玄烨的赏识,得以到内廷论书,并教导玄烨习字。

十六年玄烨建立南书房, 召侍读学士张英、高士奇等人‘常侍左右,讲究文义’时, 沈荃便在其列。

沈菡对这个人印象还挺深的,因为玄烨曾在教她习书时提到过这人很多次,对他的评价很好, 说他的书法‘美好’, 他又姓沈, 很好记。

玄烨当时给沈菡看沈荃之前入懋勤殿时写下的一些卷轴。

有‘忠孝’、‘光明正大’等大字,也有《千字文》《百家姓》等文章,玄烨留下了很多他的作品,可见对此人的书法十分满意。

玄烨:“此人书法遒劲,想来专心习书已经有些年故。朕曾给他看过许多宫中珍藏的晋唐宋元名家的手迹,他对此颇有些独到的见解。”

玄烨对董字的情有独钟,不得不说也有当年跟随沈荃习书受到的影响。

这样一个天子近臣,甫任詹事便上疏请太子出阁,朝中群臣无不以为是出自玄烨的授意。

于是拥护正统的汉臣和赫舍里家群情汹涌,纷纷附议。

索额图当时觉得此事十拿九稳:“吴三桂一日不死,皇上不管如何外示优游,内里必定心焦似焚。”

而此时皇上若想要收拢汉族士人,太子出阁当是极大的一步好棋,正可彰显朝廷承奉中原正朔之心,比之前在全国征召博学鸿儒更为有效。

高士奇却不太有把握:“我看此事却未必,若真是皇上之意,提及此事的该是张英,而不该是沈荃。”

索额图一愣,皱起眉来,倒也有理……

此后事情的发展果然与高士奇所说相符,玄烨对沈荃的接连上疏根本不予理会,折子上只有三个字‘知道了’,再无余话。

之前附议的群臣宛如被泼了一缸冷水,瞬间安静下来。

明珠冷笑:“索额图这是利欲熏心,昏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