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二叔公鸠杖轻轻点地,沉吟片刻后摇头道:“现在是农忙时节,大牲口哪里那么好添置,只能改日问问县衙的官儿能不能想想办法。”

“也好,倒是孙儿问问。”

李让了然,随后也不再提这茬。

大牲口,也就是耕牛,在这个时代的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

整个太平村一百三十多户人家,也就只有不到十头牛,这还是因为二叔公受过太上皇赏赐,是人瑞的缘故,官府才给配了这么些。

其他村子的大牲口只会更少,这个时候大家都需要大牲口,买肯定是买不到的。

几个婶娘送来粥给众人分了吃了,天色也就黑了下来。

李让回到临时居住的小木楼中,点燃了油灯之后,便取出纸笔开始沉思起来。

大唐的田土制度承前朝,被称之为均田制。

最早起源于北魏均田令,即:“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北齐时,改称桑田为“永业田”。

高祖开国时着令,年满十八岁的良家男子均可分得田土面一顷,也就是一百亩。

这一百亩之中,有二十亩被称作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

永业田与口分田的区别便在于永业田可以传给儿孙,口分田在其田主身死之后便会被官府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