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琢磨了一会,问道:“右将军以为,当由谁来治理京城之治安?”

邓禹说道:“理应是洛阳令。”

刘秀已经定都洛阳,洛阳令其实就相当于长安的京兆尹,通俗点说,两者都是首都的市长,只不过前朝的首都是长安,京兆尹是首都市长,现在刘秀定都洛阳,洛阳令是首都市长。

看起来,洛阳令的地位应该和京兆尹旗鼓相当,实则却不然,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职权、规模,洛阳县府都与京兆尹相去甚远。

最明显的一点,京兆尹可以上朝,参加朝议,而洛阳令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现在邓禹主张让洛阳令来整治京城的秩序,其实就是在抬高洛阳令的地位,扩大洛阳县府的规模,给予洛阳县府更大更多的实权。

“董宣。”刘秀喃喃念叨一遍洛阳令的名字。邓禹说道:“陛下,董县令铁面无私,严苛执法,据说,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无百姓到县府击鼓鸣冤,可见董县令对洛阳治理的颇见成效。现刺客猖獗,微臣以为,当扩充洛阳县府之编制,适当给予洛阳县府之调兵权,以此来缉剿刺客,维持洛阳之太平盛世。”

刘秀沉吟片刻,环视在场众臣,问道:“诸君以为如何?”

“微臣附议!”

“微臣附议!”

董宣是个酷吏,属六亲不认的主儿,朝中的大臣,不少人都有被他得罪过,所以在朝中,董宣也不太招人待见。

现在群臣之所以附议,不是他们都支持董宣,完全是看在邓禹的面子。

见群臣都附议,刘秀又琢磨了一番,点点头,说道:“右将军,关于此事,你写一份奏疏给我。”

“是!陛下!”邓禹躬身施礼,而后,他又补充道:“陛下,以后之朝议,也当邀洛阳令才是!”

刘秀应道:“准!”

接下来,刘秀又和群臣商议起其他的事务。王元不关心政务国事,那些也不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他只负责纠正天子的错误,本来他有一肚子的话要说,结果被邓禹一打岔,一个字也没说出来。

好不容易等到邓禹告一段落,陛下又和其他大臣商议起政务,他插不上嘴,只能站在一旁干着急。

今日的朝议,时间稍长了一些,一直到晌午才结束。散朝后,刘秀率先起身离去,没给王元揪住自己唠叨的机会。

离开却非殿有一段距离了,刘秀这才长松口气。张昆见状,颇感无奈地说道:“陛下乃堂堂天子,又何必怕他区区一个王元?”

刘秀笑了,摆手说道:“这不是怕啊!”他是受不了王元的唠叨,而且王元的嘴巴太毒,有时候把自己惹得一肚子的气,又无从发泄。

言官,都是正值、忠贞、不惧死的直谏大臣。君王不杀直谏犯颜者,这是自古以来便有的传统,作为明君的刘秀,当然更会遵守。

所以,他不犯错还好,一旦犯了错,他是能躲就躲,能早躲就不晚躲。

刘秀恍然想起了什么,对张昆说道:“你去前庭,宣廷尉到清凉殿见我。”

“是!”张昆答应一声,快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