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遥、祁县、太谷一带,自然条件并不好,没有太多的物产。经商的洪流从这里卷起,重要的原因恰恰在于这一带客观环境欠佳。

万历《汾州府志》卷二记载:“平遥县地瘠薄,气刚劲,人多耕织少。”

乾隆《太谷县志》卷三说太谷县“民多而田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故耕种之外,咸善谋生,跋涉数千里,率以为常。士俗殷富,实由此焉”。

读了这些疏疏落落的官方记述,我不禁对山西商人深深地敬佩起来。

家乡那么贫困、那么拥挤,怎么办呢?可以你争我夺,蝇营狗苟;可以自甘潦倒,忍饥挨饿;可以埋首终身,聊以糊口;当然,也可以破门入户,抢掠造反。按照我们所熟悉的历史观,过去的一切贫困都出自政治原因,因此唯一值得称颂的道路只有让所有的农民都投入政治性的反抗。

但是,在山西的这几个县,竟然有这么多农民做出了完全不同于以上任何一条道路的选择。

他们不甘受苦,却又毫无政权欲望。他们感觉到了拥挤,却又不愿意倾轧乡亲同胞。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却又不愿将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块狭小的泥土上灌浇。

他们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地,试图用一个男子汉的强韧筋骨走出另外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他们多数没有多少文化,却向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提供了一些另类思考。

他们首先选择的,正是“走西口”。口外,驻防军、垦殖者和游牧者需要大量的生活用品,塞北的毛皮又吸引着内地的贵胄之家,商事往返一出现,还呼唤出大量旅舍、客店、饭庄……总而言之,口外确实能创造出很大的生命空间。

自明代“承包军需”和“茶马互市”,很多先驱者已经做出了出关远行的榜样。从清代前期开始,山西农民“走西口”的队伍越来越大,于是我们都听到过的那首民歌也就响起在许多村口、路边: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有话儿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

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拉着哥哥的手,

汪汪泪水扑沥沥地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