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这就是农业社会的常态。

在农业社会,匮乏是常态,因此从上到下,都养成了储藏的习惯。

粮食,布匹,很多地方,干脆存钱,把钱放进地窖里,硬生生弄出了钱荒。

因为大家伙都知道,物资宝贵,粮食值钱,只要存着,就肯定能升值。

这种病态的观念,让商品资金陷入停滞,失去了流通,一旦某地出现了灾荒,那么对不起,没有其他地方补充,只能粮食价格暴涨。

如果朝廷的救济不到位,就会出现流民。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难度也不算太大,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搞到足够的商品,变得不再紧缺,然后硬生生砸下来,告诉所有人,规则变了。不要想着积累物资,而是要想着创造更多的财富。

“殿下,还有诸公,这事情在大明,并不是没有先例,比如长芦盐场,现在大明的盐价如何?你们应该都心里有数吧?”

孙炎又抛出了一个例子,这一次尚在迟疑的众人,也渐渐改变了想法……没错,似乎有些道理啊!

当初收复北平,开辟长芦盐场,筹措军费养兵,修长城。

现在过去了这些年,审视当初的做法,绝对是非常成功的。

元朝承袭了两宋的盐法,彼时盐价最低也要三五十文一斤,普通百姓,饱受高昂的盐价之苦,朝廷又收不到多少盐税,只是肥了中间层层的盐商。

他们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就把钱赚了。

彼时的盐商,和现在的粮商很相似,一个是拿到了食盐的经营权,一个是囤积了粮食,然后就可以坐等发财。

试问这样的经商方式,赚钱方法,又有什么效率可言,根本也谈不上什么进步,不过是聚敛财富罢了。

当初在长芦盐场,张希孟是怎么干的?

首先推行晒盐法,拿到足够的食盐,然后大举出售,以极低的价钱,行销天下。

对于那些交通不便的地方,由朝廷设立盐铺,或者借助常平仓,平价售盐。

这一番努力下来,食盐不再金贵。

一口气把盐价打到了七文钱。

哪怕最穷的老百姓,也能买得起食盐。

而且由于盐场出多少盐,就缴纳多少税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