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是这一步,就足以过滤掉九成的穷人了。

当你完成基本的识字读书之后,接下来就要学习更高深的东西,毕竟不论是策论诗词,还是八股文章,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技能,也不是随随便便能悟到的,必须有名师指点。

这就产生了升学的需要。

而升学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官学,一个是书院。

官学这套体系很明显,就是自朝廷太学,一直到州府县,各级的官学。

比如著名的庆历新政,就留下了兴学令,要求生员必须入学三百天以上,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这样一来,弄得官学地位骤然升高,各地学子争相进入官学,一度让民间的书院萧条冷落,几乎关门。

不过很快书院就找到了起死回生的办法,而且还更进一步,烈火烹油了。

办法也很简单,就是让朝廷承认,民间办的书院,兼具官学性质,从书院出来的学生,可以直接参加科举。

聪明如你,大约也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朝廷可以下令地方建立官学,但是却解决不了教学质量问题,很多地方的官学根本不在乎学生学什么,甚至来不来都无所谓,只要交了钱,就给你个参加科举的资格。

通常的价目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大概的意思就是十五两银子可以有志求学了,三十两可以站着听,四十两才有提问答疑的权力,五十两就能知道上面的意思,六十两就可以舒舒服服,到了七十两,不管干什么,都能顺利毕业。

一句话,得加钱!

官学成了这个德行,已经不具备教学能力,大约就是参加科举的一道关卡。而想要通过科举,还要真本事。

书院这时候就脱颖而出。

因为规模宏大的书院,从编制和教学方法上,类似于朝廷官学。

而书院是由公认的士林名宿执掌,朝野共同承认的鸿儒。

一个个讲话都是老神仙放屁,不同凡响,科举的主考,很可能就是这帮人的同窗好友,或者门生故吏……跟着他们读书,通过科举的可能性无疑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