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没有了司马懿,可是朝臣们的异心却不能永远防住。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人人都是忠臣志士,让一孩子上位这是坐不稳当的,无可服众啊……

【而另一边曹爽接到了司马懿的奏章之后,当然没有通报给曹芳。在这种情况之下,他选择一不做,二不休,不顾及什么司马懿不让他故意滞留天子车架的命令而是将曹芳车驾留宿于伊水之南,并且修筑防御工事调遣兵卒为自己的护卫。这显然已经有开战的架势了。】

始皇帝嬴政招来长子扶苏,殷切地嘱咐道:“你且看这后世,当与相争,各自为政,是多么大的麻烦。”

说到说到这里,嬴政自己都低低的叹气,他也是少时践阼登基,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才能一一铲除吕不韦嫪毐内外乱政。倘若当时的上位者不是他,或者说吕不韦真的完成了他的那个可怕的构想,立一国之君,一本万利。

那真的很难说,现在的大秦是多么动乱了。

而天幕也说过,在他生死之后那小儿胡亥与赵高的

事。嬴政现在越发觉得,像匈奴这样的外敌尚且可以抵御,可若是一个王朝在自己的内部根基上先乱了,那就真的是无解了。

扶苏起身肃拜道:“阿父,扶苏谨记。”

【而司马懿也知道如果他与曹爽一旦开战,就算最后是自己胜利了,也会让魏国自此产生动乱,还可能折损自己的实力。最好的办法,便是劝降。他于是派遣侍中许允和尚书陈泰两个人一同去劝说曹爽,告诉他应该尽早归降认罪。大抵就是做了一个承诺,说是让曹爽等人放心,他只想要免去曹家兄弟的官职,而不是想要取他们的性命。而且他会保留他们的爵位,让他们做一个富家翁。】

【当然,只是这样还是不够的,承诺虽好,但是司马懿得先让对方相信自己的承诺。而他先前的那封奏章却已经算得上是威胁了,这个时候如果再想让曹爽相信,那必然还需要一些别的。根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在劝降曹爽等人彻底交出兵权的时候,放弃抵抗为了取信于对方,曾经用手指着洛水,对此发下誓言。这就是所谓的洛水盟誓。】

天幕之上展示了当时的画面。

司马懿焚香更衣,穿戴整齐,并且招来了原先曹爽在朝中的亲信,让他们亲眼看着这场誓约。

他手指洛水方向,对此盟誓说道:“臣司马懿在此立誓,愿有洛水之神为证。懿今日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不辜负先帝所托,并无任何异心。大将军曹爽祸乱朝纲,按律当诛。但懿只是一介人臣,不敢妄议陛下的家事。所以懿只愿大将军能够交还权柄,恢复□□之制,愿我大魏海内清明,国祚永昌。”

“若大将军能够交还权柄,自请免职。懿却不敢再加害于大将军,必奏明陛下念及宗室之情,为大将军保留世爵,安享富贵。此乃懿肺腑之言,如有违誓,愿请洛水之神降罚懿及后世子孙。”

司马懿言之凿凿,先朝中曹爽的亲信大臣不由得也信了几分。

于是,司马懿趁热打铁对他们说道:“懿如今已表明了态度,还请诸君相信于我。我并非有意与大将军为敌,之前所作所为实乃为了保全自身。今日之事也只不过是懿不愿意愧对先帝临终所托,懿如今想请诸君前往大将军营下,说服大将军携陛下还朝。”

“懿不会违背誓言,只要大将军罢职,不会伤及性命。我知诸君蒙受大将军厚待,欲报之。可是诸君想想,大将军如果现在带着陛下不回来,一旦陛下有人闪失,或者两军冲突之下大将军失败……”司马懿说到这里,可以停顿了一下,留给对方足够的思考时间,“那可就别说保全富贵了,保全性命都不是这么简单了,更遑论,青史之上,大将军恐怕会留下千古骂名,难道这就是你们忠于大将军的态度吗?”

“懿直到如今,诸君所思所想,懿此番控制京师,公然与大将军为敌,胜负还未可知。可是诸君再仔细想想,懿是如何能轻而易举的就控制了洛阳?大将军曾经为谋私利,是触动了其他人的利益,朝臣互相失和,难道这些人还会站在他那一方吗?况且懿现在手中有郭太后的诏令,是正

义之师,还掌控着大量的兵马,大将军难道能逆天命而为呢?诸君今日不如依照懿所言,前去劝服大将军。若是此事成了,诸君还算是功臣。”

这一番话说下去,不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其中更是夹杂了利益。但凡触及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就不可能袖手旁观了。更何况,这些人虽然说是曹爽的亲信,但是当初不过也是为了官职俸禄这些东西投奔于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