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 咱四家都早点回去,钱是赚不完的。”杨老二也想家了, 他已经有三个月没有回去过家看望父母。

“同意。”

“同意。”

下面的另外两位, 也出声同意。

见弟弟妹妹们都没有意见,杨老大有了笑模样。他也想爹娘, 想家。恨不得立即插上一双翅膀回到家里。

初五, 沈清和如约来到东来顺, 大家已经都到了。见到以前的朋友, 大家都感慨万千。

他们全部都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意气风发, 除了樊建刚所有人都是回城以后第一次见到沈清和。

“老沈, 咱俩坐一起。”梁波热情的招手, 还是和以前一样。性子活泼。

“好嘞,和你坐一起,听你好好絮叨絮叨工作中的烦心事。”梁波是个话痨,最喜欢倾诉。

“又笑话我,来人世一遭不容易, 谁知道有没有下辈子。如果没有, 不多说些话,那不是亏的慌 。”梁波的歪理一直很多, 沈清和不打算接茬跟他掰扯, 这种话题,他永远掰扯不过老梁。

“行,不是笑话你。你现在过得咋样, 在什么单位上班?”

“税务局,单位还不错吧?”有点小自得,他没有走关系,是直接分配到税务局的。

“哟,好单位啊,肥。”没想到居然是税务,确实是顶顶好的单位。

比那些分到工厂的强多了,税务局以后会越来越好。

“哈哈哈,运气,运气。”有点小嘚瑟,梁波的性子大家都明白,也没有人觉得他刻意显摆。很快的梁波也意识到身边的沈清和因为生病受伤没有考上大学,两次都没有走进考场,如今回城了,也不知道找的单位咋样。

一般来说,没有特别牢靠的关系,是不大可能有很好的单位。最好的也就是效益好的国营工厂。

但是要说长远看,还是政府部门还有税务,工商等这样的单位更加的好。

随着改革开放,许多的厂,国营厂都受到了冲击,现在还不是一样太明显,改革开放的时间越长,冲击越大。

能经得起大浪淘沙的厂不会很多,就是经得大浪淘沙的国营厂,也会各种优化职工结构。

老沈能进效益好的大国营厂的机会很小,他父母皆不世,指望他哥哥为他四处找关系奔走找个好厂,真不太可能。

为了不让老沈心中不舒服,他转移话题,“听老樊说,你后面添的那个是儿子?”

“嗯,你们大家呢,谁家有添丁没有?”沈清和有些话题能问,有些不能问,他们中间也有人回城后离婚。关于妻子的话题,不大好聊。

“有,我家添了一个闺女。”梁波的妻子也是帝都人,也是一起下去的知青,只是当时不在一个屯子,他们俩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一起考上了大学一起回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