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和不想与眼前的人深交, 也不想与他对立, 保持普通朋友熟人的关系就好。他不会因为他在体制内工作就想着打好关系。

两人聊了一会儿天, 说的都是当年插队时的一些事情, 这一刻,樊建刚是发自真心的感叹, 感叹插队的经历还有对人的磨炼。

“是啊,我们这代人经历了火红的理想年代,未来会经历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这代人一定会被历史铭记。”知青 ,是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也是闪闪发亮的一代人, 未来他们是社会的顶梁柱,他们不怕疾苦, 不畏困难挫折, 没有什么能再难到他们。

经历过上山下乡, 经历过一个时代的巨大变迁。

丰富的经历, 是他们的宝贵财富,未来再大的磨难, 也难不倒他们。

“对 ,清和你还是如以前一样 ,乐观。”樊建刚也很清楚,当初沈清和没有考上大学, 纯粹是运气不好,考试前期生重病 ,考试能考好才有鬼。

沈清和读书是青山屯附近几个屯最好的, 没有之一。

“不乐观怎么办,我们都得乐观下去,你们一起考出来的还有联系吗?”

“有啊,我们初五打算聚聚,你一定要来,都好几年没有见过你,带着凤兰一起。”

“凤兰可没空,家里没有老人,她得在家里照顾孩子。你们约在哪儿?”

沈清和有点心动 ,他确实想看看大家 ,当初在青山屯附近有好些帝都知青,他们有不少都是第一届高考就考回城的 ,第二届也有好几个。

当时也有关系好的 ,只是原主因为两年都被生病受伤耽搁,对生活还有回城都失去了希望,才断绝与好友的联系 。

回城以后,他也不记得关系好的那几位家庭住址,还有加上他一直忙 ,也没有想起这茬。

也许,他还能与那几位重拾友情,只要他们还没变,还保有赤子之心。

“约在东来顺,下午四点到。”

“行,我一定去。”沈清和与樊建刚留下联系方式,还有交换了家庭住址。

没有手机的年代,这是最好的办法。

等樊建刚离开,沈清和才带着妻儿去逛街,购买年货。

各种果脯是要买的,过年必备,稻香村的点心也买一点,有些是自家没有的,酱菜也要买点。

其余的不需要多买,家里该置办的其他年货都已经置办好,对咯,还得去张记买四个大红灯笼。

两边的倒座房都要挂上两个大红灯笼。

家里的鱼肉还有海鲜都不缺 ,两个冰箱都放的满满当当,门脸儿房的冰箱已经清空,如今放的全是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