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内唯一的装饰便是先生身后墙上的孔子像。孔子面黑微胖,垂着长眉毛,微侧着面孔,目光并不看向堂下,而是沿着土墙看向门外。铁蛋早上拜过这个老头,先生管他叫孔夫子,至于孔夫子是谁,他并不知道,只觉得这个老头长得有点怪。

一会儿大家都到齐了,总共有十五六个孩子,颜先生开始点名。这群在泥里摸爬长大的孩子,都习惯了自己的小名,大名从来没人叫过,所以好几个人在点到名时一时间都反应不过来,闹了不少笑话。

先生点完名:“从今天起,大家开始读书识字,以后就是读书人了,小名可以私下叫,同窗之间互相称呼学名才合乎礼仪。”

又给大家介绍孔夫子,然后带着大家一起给墙上的孔夫子像作揖行礼,这才算是正式入学了。

先生给每人发了书本,是手抄本的《三字经》,然后开始教学生念《三字经》。

铁蛋,哦不,现在应该叫杨沐了,第一天学到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他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而且也并不识字,但是小孩子的记性是极好的,而《三字经》又朗朗上口,所以当天就能够将先生教授的内容背下来。

晚上回家背给母亲听,豆油灯下做针线的杨母听得闪烁着喜悦的泪花。

第3章 友谊之始

杨沐上学的头两天,林子每天都来他家听他说上学的事。摸着铁蛋的线装书,听铁蛋给他背《三字经》,林子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神色,不过他很快就释怀了,听说在药铺里,师傅也是要教字儿的,因为以后要看方子抓药,还有可能要开方子呢。

过了几天,林子就收拾包袱随着他大哥进县城了,临走前将他自己做的鳝鱼钓竿给了铁蛋,铁蛋羡慕他的钓竿很久了。林子一走,杨沐低落了好几天,因为还上着学,有满心的新奇,所以离别的愁绪也很快冲淡了,再说林子哥过年还回来呢。

孩子在一起是没什么隔阂的,不两天,私塾里十几个孩子基本上都混熟了,就连吴员外家的三位少爷也跟大家打成一片,课间一起嬉闹玩耍,当然是以吴家的三兄弟为核心。杨沐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喜欢那些写得方方正正的方块字,也喜欢那种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句子,因此学起来比起别的孩子来更用功一些。

课间别的孩子去看热闹斗蛐蛐儿的时候,他就默默地用功,折了小树枝照着书本上的字描样子。他还发现私塾里有个比他更用功的人,那就是坐在进门第一张桌子的颜宁。

颜宁是颜先生的儿子,他年龄最小,个子也小,脸蛋白白净净的,大眼睛水汪汪亮晶晶的,仿佛雨后荷叶上滚动的水珠。在一群野性未驯的毛孩子中间,他显得格外安静,也不大合群,下了课不跟大家一样去疯玩,而是认真地读书。散了学就老老实实跟着先生回家,坐在屋里读书写大字、摇头晃脑地读书。他读的书也不是《三字经》,而是字很多的书。这些都是大家看见的,因为先生就住在书斋对面的东厢房里。

本来吴员外是让颜先生住进吴家大院的,但是先生说喜欢清静,想要单独住,于是吴员外便将老宅的东厢房也收拾出来,让先生住了。大家并没有见到颜师母,后来大家才知道,师母已于头年没了。

这一天散学后,轮到杨沐、三宝(大名就叫杨三宝)和大新(大名杨新)打扫书斋,天气热,他们出了一身大汗,便商量去池塘洗了澡再回去。夏天的时候,村里的男性都是在池塘或者河溪里洗澡的,既方便又凉快,并且学会游水是水乡人的基本技能,许多女人都会水。

杨沐背着书包刚出书斋门,就看见颜宁正吃力地提着水桶进院门,门槛不低,他吃力地想把水桶拎进来,小脸憋得通红,豆大的汗滴从白瓷一般的脸上往下滚,但怎么也不得法,水倒是泼出去不少。

杨沐赶忙跑过去,抓住提手的一边帮他抬水,一边小小声地说:“我来帮你。”这是他第一次和颜宁说话,所以红了脸。

颜宁吃惊地看了一眼这个黑瘦的人,他记得就是小名叫铁蛋的那个同窗,他抿了下嘴,小声地说:“谢谢。”

三宝和大新关上书斋的门,从后面过来了,三宝问:“颜宁你打水做什么?做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