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虽然没有体面的死去,但他的功业却照亮了赵国的前程。赵国凭借赵武灵王打下的基础,一跃成为与齐秦同一级别的超级大国,然而十一年以后,在一位纵横奇才的推波助澜下齐国一极却轰然倒塌。这十一年,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大牌外交家悉数登场,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布衣出身的苏秦在各种力量间辗转奋斗,借力打力,在付出生命的代价后,最终实现了一个纯真的政治理想。

司马迁在《史记》将苏秦认定为与张义仪同时期的纵横家,他发动纵横运动对抗张仪的连横运动,取得了佩六国相印,使秦国15年不敢出函谷关的骄人成绩,最后以燕易王间谍的身份死在了齐国。然而,苏秦的事迹历来混乱,由于他在纵横运动上所取得的成就,他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后世的纵横家子弟们增色不少。一些善于创作的家伙们无中生有为苏秦杜撰了许多情节,还把一切其他人的故事归入苏秦名下。这些真假参半的史料连司马迁和刘向都无法分辨,因此后人看到《史记》和《战国策》中出现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事情,司马迁有感于此,在《苏秦列传》后面也只好存疑:“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后世有些聪明绝顶而又富有钻研精神的学者虽然隐约感到历史上真实的苏秦可能是另外一幅样子,但限于史料的缺失,苏秦一直是雾里的花,这种情况直到1973年马王堆了出土了一堆汉代的帛书才有所改变。在这堆帛书中史料价值最高的要数《战国纵横家书》。全书共二十七章,其中有十一章在《史记》与《战国策》中有载,其中还有十六章连司马迁都没有见过。这些帛书中有十四封是和苏秦密切相关的。凭借这十四封书信,真实的苏秦逐渐浮出水面。原来苏秦是比张仪,公孙衍,陈轸晚一代的纵横家,他一生的最终成就是作为燕昭王的特使兼间谍出使齐国,挑拨齐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促成了六国攻齐,燕国借此机会报了被齐国所灭的一箭之仇。

【1、人在旅途】

苏秦生活在周朝天子脚下,他的祖先也曾阔气过。洛阳地处中原,交通发达,是全国的枢纽,自然也成了做生意的好地方,所以东周人有作生意的传统。南货北调,倒买倒卖是他们的拿手好戏,10%的商业利润是他们的平生所求。生意人的生活水平一般不会差。苏秦居住的小区叫“乘轩里”,是洛阳城里的富人区,“轩”是一种带篷的马车,象征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乘轩里”的意思就是有了高级私家车才能住在这里,相当于现在某个社区名字叫“奔驰s600”。

出生在生意世家,苏秦本应该从小学习如何算帐,学会算帐之后还应该再学习一点mba之类的东西。可是苏秦是个异类,对营生谋利不感兴趣,满脑子想的是建功立业,并为了理想暗暗努力,很有点像《红与黑》中的于连。苏秦同学学习很刻苦,最喜欢研究兵家、纵横家的学问,每天坚持做演练口才的发声训练,为此没少招来街坊邻居的嘲笑,可苏秦痴心不改。在苏秦学习的时候,张仪,公孙衍,惠施,陈畛等布衣出身的纵横家正在国际上呼风唤雨。这些人是苏秦心目中的明星。苏秦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他们一样凭借一张利口成为国际舞台上的大碗。

学了几年,苏秦自我感觉良好,遂产生了闯荡世界的想法。苏秦像许多学有所成的年轻人一样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当此时也,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之秋,吾不能默默无闻老死于户牖之下,腐朽与荒草之间。”想到此,苏秦禁不住热血沸腾,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感觉如坠云里雾里。但充斥四周的铜臭气提醒苏秦洛阳断不是建功立业之所在。

苏秦跟着成功的感觉走到了齐国,时间大约是公元前312年前后。齐国的实力还算不错,政治也还可以,齐宣王也较有奋斗精神,但情况并没有苏秦想象的那样:一到齐国就见到了齐宣王,然后凭借自己的璀璨之舌,运用自己平生所学,对齐国的内政外交提出真知灼见,受到齐宣王的赏识,马上被委以重任。真实的情况是,纵横家这一行业也已经接近饱和,竞争较为激烈,市场已经没有多少地方可供新手立足,所以苏秦只好给那些做的好的纵横家打下手,跑龙套。在此期间苏秦尽一切可能获取国际形势资讯,同时也潜心揣摩纵横行业的基本游戏规则。

公元前312年,正是齐楚联盟与秦韩魏联盟相抗衡的时候。楚国围攻韩国,被秦国援军击败,同时齐国也正在攻打魏国。这个时候大牌纵横家陈畛代表楚国来齐国商量应对措施。苏秦在陈轸门外辛苦守候好半天,终于从来来往往的使者口中获得了一些有用信息,于是来到陈轸面前上演了他的第一次纵横秀。

苏秦道:“小可有个小小的办法,可以确保无论事情怎么发展都对先生大大的有好处。刚才我在门外见习的时候,从某些客人的口中得知魏王曾向韩相韩冯、秦相张仪求救:‘齐国将魏国压得喘不过起来,如果你们两位再不出手相救,恐怕魏国只好倒向齐国求生存。’如此看来,先生只要确保秦、韩不发兵救魏,过不了一个月魏国坚持不住就得倒向齐国。您的政敌张仪所推行的连横政策就宣告失败。秦国害怕齐楚的威势,一定会驱逐张仪,然后主动和齐楚搞好关系,到时候您的分量就大大加重啦。”

陈轸打量了这个站在他面前摇唇鼓舌,滔滔不绝,浑身透着聪明劲的毛头小子,有点吃惊,又有点怀疑,道:“那你说说怎样才能让秦韩不发兵就魏呢?”

苏秦接着道:“韩冯劝韩国出兵肯定不会说是为了魏国,而是说韩国可以趁着反击齐国的机会向楚国夺回失地。张仪劝秦国出兵也肯定不会说是为了魏国,而是说秦国可以趁着反击齐国的机会割取楚国的土地,夺得韩国的三川。您劝楚王主动退还韩国失地,让秦国坐庄主持和平,再让楚王对秦王说:‘我们把失地归还给韩国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秦国从韩国夺取三川。’这样一来,秦国不用出兵就能得到三川,韩国不出兵就能收复失地,那他们两国就不会出兵援助魏国,最多给与精神上的鼓励和道义上的支持。魏国坚持不了多久见救兵无望便会倒向齐楚。秦韩不用出兵就得到了土地必然会领先生的情。连横政策的失败会导致张仪在秦国混不开,如果他还坚持劝秦韩援助魏国,您就可以去责备秦韩。这样张仪在秦韩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而先生您就比他强多啦!”

苏秦唾沫横飞的说了半天,陈轸脸上并没有兴奋的表情,只是淡淡地说了句“说得不错”,而且也没有按照苏秦的办法落实。陈轸可能觉得苏秦的建议虽然构思巧妙,但假设的成分太多,层层累积起来会造成可执行性较差。比如说一件事情由6个步骤组成,即便每个步骤的成功概率是0.9,最后的成功概率也不过是0.9×0.9×0.9×0.9×0.9×0.9=0.53。

苏秦见在齐国没有出头之日,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楚国撞击命运之门。那里的情况也不妙。楚国的政治是典型的家族政治,几个国姓家族牢牢地控制着政权,布衣之士很难有上升空间,而且物价其高,居者不易,阎王不好见,小鬼更难搪。苏秦在楚国转悠了三个月才获得一次与楚王见面的机会,最后不得不伤心的离开楚国。

苏秦在家修养了一段时间,信心恢复之后,又置办了一身行头,准备再次出门,目的地是西边的秦国。当时国际上的三大强国,苏秦走过了两强,就剩下了秦国没有去。这次出门苏秦几乎倾尽了所有家财,身上穿着黑貂做的皮衣,屁股下坐着气派的马车,车中放着百十两黄金。

秦国果然重视人才,苏秦没费劲就见到了秦昭王。按照事先打好的腹稿,苏秦对秦国的发展路线侃侃而谈,先夸秦国的地理环境优越,再捧秦国实力雄厚,接着为秦国勾勒出了一副宏伟的蓝图,然后收住话头等秦昭王兴奋地向自己问策。当时出乎苏秦的意外,秦昭王嘴角一撇,说道:“俺们秦国还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先生不远千里来到秦国,将秦国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令寡人非常感动。寡人愿意改天再聆听先生的教诲。”意思是说,苏秦啊,你走吧,我对你说的东西不敢兴趣。苏秦还不甘心,又说了一大堆废文任武平定天下的老生常谈,也没有结果。其实苏秦不知道,秦昭王不是不想干大事,是没有办法干大事。秦国的军政大权掌握在宣太后,穰候等人的手中。昭王手里没有权柄,还谈什么治天下?苏秦毕竟还是毛嫩,只顾国际间的纵横捭阖,对国内的权力斗争重视得不够。三十多年以后,另一个纵横家——范雎,就是从这个问题入手敲开了秦昭王的心扉,成就了一番事业。

秦昭王说得客气,过后就不再接见苏秦,苏秦一连上了十多封进言书,都如泥牛入海。渐渐地苏秦的盘缠用尽,黑貂皮衣也磨出了窟窿。钱和闲是谋求政途发达的基本条件,苏秦从未掌握任何谋生的手段,只好拖着疲惫的身躯和受伤的心灵踏上回家的道路。

一路上苏秦的造型比济公好不了多少,和卖炭翁当有一比,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只有破筐里的几卷竹简还能向世人表明走来得这是个知识分子。书是混饭的凭借,苏秦爱之如生命,一直也舍不得丢弃或换零花钱。纵横家们都挺有个性,苏秦再穷再累也不丢书,张仪忍辱挨打也要保护好舌头,惠施成了落水鸡也不忘装酷到底。

苏秦此次外出失败,一下子从有产阶级掉落为无产阶级。在浓厚的商业气息环境下,一个落魄的知识分子是不受欢迎的。苏秦的心情已经够失落了,家庭也不给他丝毫安慰。老婆只顾织布,头也不会;嫂嫂爱答不理,也不下厨做饭;父母脸上起霜,冰冷得没有言语。苏秦长叹一声,“唉,人这一生。”当夜苏秦从旧书箱中找到了久违了《阴符经》,心中一阵狂喜,埋下头来开始苦读,毫不理会周围人的冷言冷语。《阴符经》是姜子牙晚年对一生辅助周朝灭商的心得体会,充满了阴谋奇计,其构思之奇崛,文辞之艰深,令无数学者望而却步。

屡次碰壁之后,苏秦心中的浮躁之气被荡涤殆尽,因此此番深造才能做到心静,气平,神专。像失败后的吴起一样,苏秦也搞起了自虐的把戏。

自虐是一种美德。人自虐,体内的巨大潜力就能喷涌而出;国自虐,就能变成一台可怕的战争机器。“头悬梁,锥刺股”是苏秦的发明。闭关修炼一年之后,苏秦像涅槃后的凤凰一样从浴火中重生。

但苏秦再次考虑外出的时候已经不再是当时那个志大才疏的青年。10多年的失意生活没有击垮苏秦,却帮助他建立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自信长城,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多么艰难困苦,这道长城始终没有垮掉。

人生在世,取舍万千,有的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有的是命运的无奈安排。同样是大学毕业生,有的适合在大企业发展,有的适合在中小企业发展。当然乘大船,争龙头,占上风是每个人想法,但实际上很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不行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小天地里干出大事业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苏秦走遍了齐、楚、秦三大强国,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某非冥冥之中天意注定苏秦的出路不是在大国,而是小国。苏秦也是这么想着。正巧这时候从北方的燕国传来消息,燕昭王设下黄金台,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贤能之士。苏秦没有犹豫,厚着脸皮向父母兄弟讨要了路费便踏上了北去的道路。

趁着苏秦在路上奔波,我来交代一下燕国的情况。前文讲到,燕王哙玩禅让,引得国破家亡。赵武灵王从秦国迎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注)。之后,燕昭王将向齐国复仇定位人生的一大目标,时刻不忘磨砺复仇的宝剑。但必须强调一点,复仇的想法深深地埋藏在燕昭王的心中,他没有向任何人提起,因为强大的齐国仍然屹立在燕国的旁边,燕昭王一旦弄出什么风吹草动,就会马上引来齐国的毁灭性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