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大姐,刘秀再次召见董宣。现在,董宣脑门的伤口已经被包扎好,缠着好厚一圈的绷带,不过精神头很好,一点也不像头部受伤的样子。

看着神清气爽,步伐矫健的董宣走进大殿里,刘秀哭笑不得,这次他对董宣的态度软化了许多,说道:“董县令奉公严法,做得很好!”

董宣屈膝跪地,向前叩首,说道:“微臣只是行分内之责,不敢受陛下夸奖!”

看着叩首的董宣,刘秀立刻想到刚才董宣在大姐面前,死活不肯磕头赔罪的样子。他令张昆取来笔墨,在帛召上唰唰唰的写下三个大字:强项令。

写好之后,刘秀乐呵呵地让张昆把帛召送给董宣。后者接过来,定睛一看,面露喜色,再次向前叩首,大声说道:“微臣谢陛下赏赐!”

强项令的意思就是,脖子非常硬的县令!打死不低头,宁死不叩首。

董宣对于天子赐给自己的这个封号,欣然接受,恨不得马上回到县府,把天子赐的帛召裱起来,挂在县府的大堂上。

见董宣看了自己送他的封号,喜形于色,刘秀也忍不住笑了出来。他又令张昆从内府提出三十万钱,重赏董宣。

董宣的为人,值得敬佩,而刘秀的心胸,则更加令人敬佩。董宣得罪了刘秀的大姐,把刘黄气得跑进皇宫里告御状,又哭又闹。

刘秀最终非但没杀董宣,反而还赐了董宣强项令的封号,另外又奖赏他三十万钱。像董宣这种性情的官员,能遇到刘秀这样的皇帝,也的确是他的运气好。

对于刘秀赐的封号,董宣欣然接受,对于刘秀嘉奖的三十万钱,董宣是一钱都没留下,带回到县府,全部分给了县府的官员和衙役。

刘秀不杀董宣,反而还大大嘉奖了董宣,当然也有他自己的考量。

其一,董宣严格执法,做得并没错,倘若因此杀了董宣,这完全是昏君所为。其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业未成,急需天下归心,绝不能因为一个家奴,而让汉室法度蒙尘,失了民心。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秀的性情偏柔和,能不杀的人,他会尽量不杀,能不严惩的人,他会尽量将其放掉,这样的性格,会被人夸赞仁义,宽宏大量,但一味的宽松,也很难治理好国家。

所以刘秀需要有一批官员能和他的性情进行互补,而能和他性情互补的官员,那绝对都是酷吏。

董宣便是酷吏当中的典型。心狠手辣,铁面无私,冷酷无情,无论是谁,只要触犯了法度,犯在他的手里,那就只有一个结果,一切皆依法来办,找谁都没用。

所以说,董宣在洛阳任职期间,没人会去官府击鼓鸣冤,做官都做到了这个份上,恐怕连后世的包拯也比不过他。

当然,董宣之所以能在权贵遍地的洛阳做到铁面无私,严行法度,也全靠有刘秀这个天子在他的背后撑腰。

说白了,这君臣二人,就是一个做红脸,一个做白脸,一个在幕前,一个在幕后,一个严,一个松,一个狠,一个柔,配合得那叫一个张弛有度。

有刘秀这么一个深明事理又开明大度皇帝治理,洛阳乃至汉室天下,想不兴盛也难。

洛阳分为内外两个城区,内城区,也就是城墙之内的区域,皇宫以及各个衙门、官员府邸,占用了大半区域,剩下的小半区域,才是百姓的住地。

所以洛阳城内住不了多少人,大量的人口都集中的外城区,也就是城墙之外的周边地区。

历史书上说洛阳有百万人口,那是不可能的,按照汉书记载,整个河南尹(河南郡),包括洛阳在内,共二十一城,合计二十八万户,人口一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