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蹙眉道:“这样做,行迹虽然更加隐蔽,但将士们可就太辛苦了。”

现在已是四月,但北方的天气依旧寒冷,他们躲在营外,不能埋锅造饭,风餐露宿,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

吴汉和耿弇齐声说道:“主公,只要能破敌,末将不怕辛苦!”

刘秀琢磨了一会,最终还是点了下头,看向铫期,说道:“次况,此事由你来配合子颜和伯昭!”

“末将遵命!”

铫期是主管探报的,邯郸周边的地区,都已经被他手下的斥候打探遍了。

哪里适合藏匿,哪条路线适合骑兵的长途奔袭,铫期皆了如指掌。另外,吴汉和耿弇率领骑兵,躲藏在外面,所有的联系,都得靠铫期手下的斥候去完成。

刘秀做好了针对李育和张参的安排。先前是李育、张参断他的粮道,现在则变成刘秀要去断他二人的粮道。

正如刘秀这边分析的那样,李育军的粮草的确已所剩不多,只不过李育和张参并不着急,毕竟邯郸城内囤积了大量的粮草,而他们的营地,与邯郸城近在咫尺。

这日,李育询问部下,营中粮草还够几日所需。粮官的回答是,只够三日所需。

李育听后,当晚便派出一名善于骑射的部下,偷偷去往邯郸城,将己方缺粮的书信射上城头。李育派人送来的书信,很快便被送到王郎的手里。

看罢李育的书信,王郎嗤之以鼻,纷纷不平地说道:“阵前征战,看不出来有什么过人的本事,可吃起饭来,倒是一个顶俩!”

刘林和刘接看了一眼王郎,正色说道:“陛下,大司马和大将军虽然未能在战场上击败刘秀军,但也成功牵制住了刘秀军,让刘秀军不敢再贸然强攻邯郸,现大司马军中缺粮,陛下当尽快做好安排才是!”

王郎或许没认识到李育、张参的重要性,但刘林和刘接都很清楚,现在的邯郸城,说是靠着城内的十万守军支撑住了,实际上,真正倚靠的就是李育和张参统帅的十多万大军。

如果没有这十多万大军在城外牵制刘秀,只靠邯郸这座孤城,根本守不住。

王郎也只是说说气话罢了,他怎么可能会不给十多万将士运送粮草,坐视他们在城外自生自灭。

他呵呵一笑,说道:“赵王、广阳王放心,朕又怎会不管大司马、大将军以及十多万将士的死活?向大司马部运粮之事,就由赵王安排吧!”

赵王刘林,在邯郸朝廷里,官拜丞相,可以说是除了王郎之外的第二号人物。当然了,当初王郎也正是被他一手推上皇位的。刘林应了一声,转身向殿外走去。

刘林当然不会亲自出城去运粮,他把此事交给了丞相长史吕恒去办。丞相长史不是小官,在丞相府系统中,仅次于丞相司直,吕恒本身也是刘林的心腹。

接到刘林的命令后,吕恒没敢耽搁,立刻筹备粮草。

他筹备的粮草是三万石,差不多够李育军一个月所需。城北那边,是刘秀军的营地,城西那边,是谢躬军的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