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觉得太学祭酒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还能空下一些时间做他喜欢的事情,如果担任学部尚书,光是全国官方学府的管理就会让他丢了半条老命。

他笑眯眯地向刘备哭惨,说自己本来就是离任之后再被喊回朝廷做官的存在,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如果接受强度那么大的工作,搞不好会当场嘎掉。

“陛下,老臣还想多活几年,还望陛下体恤。”

小老头这句话都说出来了,刘备无奈,只能请郑玄先担着这个职责,等找到更加合适的人选再更换,以此换取了郑玄的认可。

于是郑玄就帮刘备临时顶上了这个学部尚书的职责。

其他诸如御史台和中书台等等部门刘备没动,原封不动无缝衔接到了大汉第三帝国,继续成为重要的中央部门。

政治上的大规模变动其实也就差不多了。

军事方面,枢密院主官枢密使的人选,刘备属意于正在担任益州刺史的荀攸。

荀攸在军事战术方面的能力非常优秀,过往征战之中,常常在战前给刘备规划战策,战时陪在刘备身边,协助刘备临阵指挥。

他往往亲临一线,仔细观察局势,思维活跃,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战场上的他,和他老实木讷的长相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于是刘备决定调派荀攸回雒阳出任枢密使的职务。

而荀攸所担任的益州刺史的职务,刘备则打算调任左冯翊韩浩出任。

以韩浩执行朝廷政策的果决和坚韧,以及极强的抗压能力,刘备认为韩浩绝对能够胜任将要面临巨大挑战的益州刺史的职位。

而且,把荀攸从益州调回来,刘备还有这想要推动荀攸入主荀氏家族的想法——这以后再说,当下并不重要。

练兵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练兵院的长官练兵使的得力与否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大汉第三帝国的军队强度,所以在人选方面,刘备也是慎之又慎。

选来选去,刘备忽然想到了高顺。

当初他把高顺第一批外放到危机四伏的汝南,和荀彧打配合,想让他们在汝南郡搞出点名头来,给其他的郡国打个样。

然后高顺就真的在汝南郡搞出了点名头。

他在汝南郡练出了一支三千人的汝南营兵,根据自己练兵的实际感受,结合刘备配发的《练兵操典》,给刘备写了不少关于练兵领兵方面的信件,对《练兵操典》做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高顺所提出的相当一部分的改进建议被刘备采纳,对《练兵操典》做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补强。

具体战绩方面,高顺一度没有立下过什么亮眼的功劳,他一直统领新兵第二十四军在汝南地区驻扎,成为徐晃的部下,不过在三个多月的清洗行动之中,他立下了不少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