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国话里“水”读“肥”,“匪”读“?”(写不出来,反正是个古怪的音,和“肥”接近)。

孟子这是急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最后把心一横,“没辙!”

“啊?!”滕文公一愣,“连圣人都没辙?!”

孟子努了努腮帮子,又说:“如果非让我给出个主意,那我就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了,把城墙加固了,您跟大家伙一起守着,大家伙如果宁死也不走,那事情就有转机了。”

有人肯定奇怪了,“孟子怎么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了?”

我也不知道,不过,看来他也明白,在战国时期,要真想再有什么百里小国一统天下早就不可能了。一统天下只有让超级大国去做,所以孟子主要也都是活动在这些大国之间。

那么,孟子出的这个主意到底是好主意还是馊主意?

这还真不好说。按照春秋战国一般的做法来看,处在滕国这种位置,要么投靠北霸天,要么投靠南霸天,当然,投靠了一方不一定就永远不变,大可以墙头草随风倒,大家差不多都是这么干的。所以,现在就滕文公来讲,我们再看看他的问题,他所考虑的选择只是在北霸天和南霸天之间选择,根本就没想过要两头都不靠。

南霸天,北霸天,总得选一边。这是春秋战国数百年来的小国传统,也可以说是数百年血与火的实践中磨炼出来的真知。

孟子的意见倒真是响当当,可是,是否可行,这就很成问题。退一步说,就算滕文公同意,可滕国贵族干不干?滕国老百姓干不干?这些都是问题。

依我小时候的天真想法,认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战胜黑暗。可是,首先,正邪没那么好分,就像善恶没那么好分一样,不同立场有不同标准,不同时代有不同标准,不同文化有不同标准,你说现在本·拉登和美国谁正谁邪,谁善谁恶,哪那么容易说得清楚。再者,即便真是分得清清楚楚的正邪对立,正义就真的必将战胜邪恶吗?也没那回事。实力悬殊怎么办?武术里说“四两拨千斤”,道理是这个道理,小老头用技巧能打倒大个子,可你再怎么“四两拨千斤”,让小老头上擂台赤手空拳大战霸王龙,那是说什么也打不过的。就连孟子都明白,这时候的滕国,就是再行仁政也不管用了,只有尽人事听天命好了。

小国的选择是:争气,还是求存?

如果是争气,那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果是求存,就好好研究求存之道吧,看到时候投靠哪个主子才好。

历史是很复杂的,至少不像评书那么简单。评书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只要是主战派,都是好人;只要是主和派,都是奸臣。还有一种简单化的看法是:当内忧外患同时存在的时候,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都是坏人,主张全力对外的都是好人。如果这样的看法仅仅是在评书当中存在,那倒也无妨,可如果现实生活中也持这种观点的话,那就有问题了。古人对此就有过深刻的批评,认为常常是书生误国。

例子我就不举了,就看看滕国好了。如果你是滕文公,你会怎么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