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无所畏惧的阿诚心中莫名其妙的生出了几分忐忑,就好像一个嫁人的新娘被摘了盖头,等待着夫君的采撷。

“写的非常精彩!”

林为民的高度评价让阿诚的心中松了口气。

“能聊聊这部小说的创作初衷吗?”林为民问道。

“为了稿费!”阿诚直言不讳。

林为民点点头,刚才在门口就能说出“上班没空去单位让自己看稿的这种话”,现在说自己写作是为了稿费自然不是什么稀奇事。

“那我们俩也算是有共同点,我写书也是为了稿费。”林为民笑着说道。

阿诚略显诧异的望向林为民,“我是无名小卒,这么说没问题。你现在这么有名了,还这么说不太好吧?”

“那应该怎么说?”

“为了文学?”

阿诚说了一句,两人不由自主的笑了出来,像认识多年的老朋友。

几句话就能拉近与别人的距离,这不仅是林为民的本事,也是阿诚的本事。

他是个会聊天的人。

今天他是客人,聊的很多都是关于自己的经历。

他插队是在云南,那地方没什么好吃的,缺油少肉,蔬菜单调,但也有一个好处,大米饭管饱。

阿诚戏称自己这一身细皮嫩肉,有多半是云南的大米喂出来的。

阿诚说在云南的那些年锻炼了他讲故事的能力。他从小看书多,记忆力好,称得上是博闻强记,去云南插队的时候还特意背了一箱子书过去。

知青们白天干活,晚上聚他住的茅草房。点一盏煤油灯,一屋子人,烟头在昏暗的光线当中一亮一亮的,屋里烟雾缭绕。

靠着讲故事的本事,阿诚在知青群体当中混的风生水起,如鱼得水。

说到这里,他的脸上带着几分自得。

阿诚又说起了,在云南的时候收听“敌台”、看电影的那些经历,脸上浮现出追忆之色。

“记忆是会被美化的。”林为民说了一句。

阿诚恍然,“你说的没错。”

聊完了知青生活,又聊到了回城。

阿诚是79年回城的,当时他们那一拨没办法回城的知青聚在一起“闹了一波大的”才算是回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