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黎玉茹和万芳的礼物,都是林为民从百货商场高价买的,花了几百米刀,两人也很喜欢。

万芳脸上挂着笑容,“还算你用心!”

晚上吃饭,万先生问起了林为民在米国的经历和见闻,林为民捡重要的说了一些。

听林为民说到百老汇每天晚上的盛况,万芳不由得心驰神往。

“在那里搞戏剧可太幸福了!”

林为民摇摇头,“师姐,你是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

“在百老汇,无论是音乐剧还是话剧,动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的投资,五部作品里不见得有一部会盈利。哪怕是反响好,公演之后固定支出也少不了,要想覆盖前提的投资,谈何容易啊!

在百老汇,一部作品能演到半年以上就算是长寿,真能能赚钱的永远是少数的作品。

米国那边跟我们不一样,都是私人或者是私人公司投资,赔了可真就是血本无归啊!”

林为民的话让万芳有些咋舌,听起来怪吓人的,她没想到听着光鲜亮丽的百老汇的背后如此残酷。

国内的文化单位都是政府拨款,大家从来没有担心过钱的问题,冷不丁一听米国这种完全市场经济的行为,感觉就像是天方夜谭一样。

可更残酷的她还没有听到,林为民又给万芳讲了百老汇那些底层演员的状态,这些人一年也不见得能混上一个龙套的角色,很多人住的是最廉价的公寓,连三餐都没办法保证。

最惨的是底层的编剧,有的甚至能混到捡破烂的地步。

万芳听着都有些不落忍,“他们为了什么啊?”

“有的人是为了理想,有的人是为了名利。但在百老汇这样的地方,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是那么容易混出头的。”

万先生父女唏嘘了几句,万芳又说道:“这么说来,你还挺幸运的。”

“就不能是实力吗?”林为民嘚瑟道。

万芳看着他,“行,算是有那么一点实力。”

林为民不去跟她斗嘴,说道:“幸运、实力各占一些吧,主要还是有老米同志的实力和人脉。”

万先生点头道:“你能这么想是最好的。千万不要以为这种成功是完全建立在自己的实力之上,飘飘然。”

“怎么会呢?这回阿瑟·米勒让我投资《追风筝的人》我都没干。”

“为什么?”万芳追问道。

“这部话剧虽然是我的原著,但能进入到米国却完全是阿瑟·米勒的功劳,他不仅参与了编剧,还是制作人、投资人,同时贡献了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

我现在拿到的分成已经够多了,我们俩现在的合作模式也挺好,我不希望因为那点蝇头小利让彼此产生隔阂。他邀请我投资,可能是真心的,也可能是做做样子,既然没办法弄清楚他的目的,索性干脆不掺和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