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跟国内的联系紧密,很多商品大家就算是没用过,但听说过,都说香江的东西好,在能力承受范围之内的自然想代购。

米国跟香江不一样,距离中国太远了,大家连能从米国带什么都不知道,反正媒体上宣传的那些东西林为民肯定是不敢带回来的。

又过了几天,阿瑟·米勒的邀请函寄到了,林为民带着资料去使馆办签证。

老米对于林为民这种文化界名人去米国欢迎还来不及呢,签证办的很顺利。

拿到了签证,林为民赴米的时间也确定了下来。

临走之前,林为民张罗了一顿饭。

四月下旬的燕京,春暖花开。

什刹海小院里的树叶绿莹莹的,几盆盆景也越发的标致,鱼缸的金鱼活蹦乱跳。

曲小伟家的孩子正站在小板凳上扒着鱼缸边向缸内够着金鱼,姚淑芝发现了一把抄起孩子,“不能捞金鱼,多危险啊!”

正在厨房忙碌的刘海燕听见声音,出来照着孩子的屁股就是几巴掌,“让你淘气!让你淘气!”

“哇哇哇!”孩子哭的撕心裂肺。

林为民嗑着瓜子幸灾乐祸,该!让你祸害我的鱼!

其他人丝毫未觉,仍在聊天。

沉寂了许久的什刹海小院今天格外的热闹,大外甥夫妻俩、曲小伟一家、郑国一家、石铁生一家、于华、谟言、汪硕夫妻俩、佟钟贵……

燕京的朋友能来的基本都来了,大家听说林为民要去米国待一段时间,高高兴兴的来送行。

“两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够为民见识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了。”曲小伟调侃着。

“为民可千万记着,老米的糖衣可以吃,但炮弹一定得送回去!”郑国附和道。

“哈哈!”众人大笑。

七八个男同志坐在院子里聊天,石铁生坐的是轮椅,林为民一手扶着轮椅的把手,其他人或坐或站,谟言则蹲在汪硕的旁边。

聊天的话题五花八门,除了调侃林为民,大家谈论的最多的话题自然是文学和创作。

石铁生最近刚写完《插队的故事》这篇中篇小说,稿子已经交给了林为民,编辑部审稿通过,预计会在七月份跟读者见面。

前年冬天,林为民带着石铁生去陕西追爱,顺便回了趟陕北他插队的关家庄。

石铁生回到燕京之后就一直想写一部关于他插队时的故事,其实这几年他的作品中陆续都有提过当知青那会儿的事,但写的都不够细,不够让石铁生怀慰。

他终于在酝酿了一年多之后,把这部《插队的故事》写了出来。

《插队的故事》听名字就可以归结到知青文学里去,再往大了说,叫伤痕文学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