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为民自然是知道最近关于他的那些流言蜚语都是从哪里来的,这些东西传的越多,越证明他改革的正确性,不把队伍里的害群之马清理出去,队伍怎么能跑得起来?

“不提这个了。”林为民摆摆手,又问道:“这一期《当代》的口碑怎么样?”

1991年第一期《当代》已经上市近半个月时间,作为林为民主持《当代》的最后一期刊物,他自然是关心的。

贺启智道:“口碑相当好,销量也很不错,这一期破220万册应该不成问题,大家对于华的《活着》评价非常高。”

于华的《活着》排了几个月的队,终于在今年的第一期刊物上发表。

作为林为民看好的作品,《活着》享受了头条、大字号、一期发完的待遇,这三项待遇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当代》的一项传统。

得到这样的待遇,对于作家们来说不仅是光荣,更意味着他们的作品很有可能在《当代》的推广之下响彻国内文坛,成为千百万读者们热烈追捧的经典之作。

《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白鹿原》……

但凡在《当代》享受过这种待遇的作品,还没有出现过意外。

《活着》发表后的反响也没有辜负编辑部对这部作品的期待,和它的前辈们一样,这部小说在发表后的短时间内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以先锋文学起家的于华,经过这些年的不断磨练,已经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余华早期写先锋小说,善于也乐于剖析人性之恶、之残酷,但在《活着》里面,于华的风格特点发生了转变。

在《活着》当中,厄运多,但恶行少;英雄少,但美德多。

透过《活着》,评论家们和读者们能够清晰的看到于华作为作家的成长。

对于评论家来说,这种成长是令他们欣喜的,中国文坛看起来又要多了一位了不得的大作家。

但对于读者们来说,于华的成长却令他们无比痛苦。

《活着》伴随着《当代》的热卖,在短时间内便拥有了上百万的读者。

雪片一般的读者来信迅速的堆满了编辑部的角落,其中绝大部分来信都提到了《活着》这部小说。

读者们对于《活着》的评价普遍是非常高的,凭心而论,这是部非常好的小说。

但恰恰是因为这种好,却令读者们倍感痛苦。

爹死了,娘死了,老婆死了,女儿死了,儿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孙死了。

中国的文学爱好者们不是没见过世面,一部文学作品死几个人算得了什么事,主角遭受点苦难又算得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