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朔六年,未央宫。刘彻刚刚接到前线的奏报,还未来得及传召使者,便听到了汉末。什么?汉朝又亡了?

刘彻把拿起来的简牍重重地摔在了桌案上,上次西汉末年不是因为外戚干政亡国了一次吗,这刘秀反莽复汉怎么不让后世子孙多长点记性呢。对,他倒是要看看,到底是那个不肖子孙断送了汉朝四百年国祚!

贞观三年,李世民摇头叹息,以史为鉴,可知得失。庶人如水,载舟覆舟。希望他的后世子孙能够牢记着这一点,莫要重蹈覆辙汉桓帝汉灵帝的老路。

洪武六年,朱元璋与群臣同观天幕,然而他的脸色却逐渐地冷了起来,他就知道,果然这当官的都是最有钱的。他的眸光冷冷地扫向手下的大臣,这些人顿时觉得头顶一凉……

【提起东汉外戚和宦官专政,还有世家门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不得不又提起光武帝刘秀,刘秀在创业之初,吸纳了很多的地方豪族助力,尤其是南阳集团,在刘秀登基以后他们自然也随之获利。】

【而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以及察举征辟的取士方法也进一步的加速了门阀世家的垄断,因为这种方式主要考查的是人的品德以及对儒学的研究。前者主要依靠的是乡闾清议,也就是地方对一个人名声的评价,而后者由于先秦典籍的缺失,以及当时学习的门槛非常高,通常都以家学为准,甚至演变成了父子代代相传。】

苏扶南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倒也不是说儒家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只是后事的儒学往往都变了味,六经中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能被这些人做注释足足写一两万字。

他们那哪是学的儒学,只不过是借着圣人之言,书写自己心中的思想。可是,这样传承下

去(),往往又引发起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一个世家祖辈就研究一本《尚书》、父辈还是研究《尚书》,一研究就是研究一辈子,儿子又从父亲的手里接过了家学的传承。世人就把他们封为正统,这样一来可不要紧,师承门第就变得尤其重要了,门阀士族几乎就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再往下演变一段时间门,可不就成了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了吗?

李世民看到这里,尤为愤慨。自开科举以来,世家大族终于受到抑制。寒门子弟也有机会为官从政。

可是唐朝的世家就不严重了吗?五姓七望,尤其以清河崔氏为首,他们在地方上仍然拥有非常大的声望和影响力,可以说是地头蛇了。

而且其中相互以姻亲为连,在朝堂上也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朝廷的高官都以娶“五姓女”为荣。

虽然唐皇也是源自世家之一陇西李氏的发迹上位,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存在让中央和地方在土地于人口上产生了无法避免的矛盾。

这真的没有办法彻底解决吗?

【而另一个原因呢,也不知道是不是刘秀的逆天运气透支了子孙后代。东汉的皇帝往往都非常短命,东汉只有短短的一百九十五年,但是先后却有十三位皇帝上位。有很多都是十几岁甚至不到十岁继位,然后三十岁左右就死了。其中汉殇帝刘隆创造了一个记录,出生百天继位,不到周岁就死了。可谓是赢在起跑线,也死在起跑线。】

【但是东汉的皇后寿命却比较长,往往是太后临朝,小皇帝委任宦官。这就造成了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那我们就了解一下这两位荒唐的皇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