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张飞和董卓等人通过乌孙方面而得知,搞得很清楚。

张飞知道康居也好,大宛也好,都是比较强大的对手,人口数量众多,战争潜力强大。

而与此同时,大宛国的地势又非常优越,如果把控了大宛国,基本上就能用较少的兵力将康居国、贵霜帝国进入西域之地的最快捷路线给控制住,将在地利方面占据优势。

到时候出击中亚,就是居高临下,如猛虎下山。

如果汉帝国在未来想要介入中亚地区的争霸,那么掌控大宛国则是必然的。

张飞和赵云一起,还有枢密院派来的参谋团队做了一番商议,认为掌控大宛国是有必要的,而如果想要全面掌控大宛国,只靠目前的这些军队是不够的。

所以在大军会师之后,张飞就把赵云派回去,让赵云回去抽调三个军抵达大宛国前线,然后沿途征调鄯善国、车师国、龟兹国、乌孙国等大国和一众小国的军队,让其中一部分到大宛前线支援汉军,一部分作为后勤部队,开始往前线运输粮秣。

如此,汉军四万,再搭配西域诸国联军至少四万,凑出八万军队,在大宛国前线和大宛国、康居联军展开一次战略决战,将康居国的势力赶出大宛国。

同时,张飞也上表雒阳,将自己准备在大宛国开战的消息告诉雒阳,让雒阳方面做一些准备,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等等。

这个便宜行事之权,就让张飞给完全的拿捏住了。

从张飞向大宛国发出通牒的时候,一直到战争准备差不多结束的时候,期间过了四个多月。

汉军和西域各国用相对较快的速度完成了军事力量和资源从敦煌郡到大宛国前线的投放,这其中,汉帝国本身的强大转运实力发挥了大用。

身居雒阳的刘备得知此事之后,决定支持张飞的作战决定,不予干涉,他认为身居后方的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比身居前线的军事将领们更明白当地的军事局势,所以多加插手是不应该的。

甚至于他还把枢密使荀攸派去了凉州,让他带着最得力的枢密院团队去给张飞做后勤转运的调度工作,同时还和西域军区的人一起负责协调后勤路线上的西域诸国。

之后,他还下令将凉州、雍州仓库的三年存粮全部拿出来用作战争之用,准许调拨给大宛前线作战的军队,又征调凉州、雍州的民夫十万、官奴二十万,各式牲畜十万、车辆十五万,用于给前线军队提供粮秣。

汉帝国在刘备的治理下积蓄多年的强悍国力开始全面爆发出来,仅雍凉二州三年的积累就足以支持四万汉军远征大宛国,进行这场十分重要的战斗,从开始准备到全部落实,其实还不到四个月,也就三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能力极强的荀攸和熟练的枢密院团队给张飞和赵云撑起了前线的一片天。

他们在后方打通了后勤路线的全部关节,直接对接了后勤路线上的每一个西域国家,不仅做到了转运自己的粮食,也尽可能的从当地转运粮食以节约费用。

如此费心工作三个月,张飞和前线的四万汉军、六万多西域联军便做好了向大宛国发动全面作战的准备。

而相对的,在这场作战中,大宛国和康居国在某种意义上是本土作战,打起仗来更加轻松,物资转运什么的也更加便捷,照理来说,他们的准备应该更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