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法家很生气,几个法家的大家正在钻研他的学说,想要将这学术思想带回他本来所归属的法家之中去。

当韩婴走进了厚德殿的时候,正好看到刘长在捧着一本书,苦思冥想。

发现自家大儒走了进来,刘长很是开心,急忙伸出手来,让韩婴坐在自己的身边。

“韩大家啊,您来的正好!我这有要请教的问题!”

“您看看这本书,上一句还是清静无为,诸事以缓,君逸安静,可往下又变成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治国要善动,到底动不动啊?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韩婴的神色变得有些激动。

陛下居然开始正经的询问学问上的难题了??

虽说跟自己一个儒生询问黄老的思想有些欺人太甚,但是好歹是正经的学术问题,不再是什么孔子胡须好不好看,庄子的老婆跟他有什么仇之类让人血压狂飙的问题了!

韩婴顿时挺直了身躯,认真的为刘长解释道:“陛下,此静与动,说的都是自然的道理,是讲述了要按着天道的运行来及时的调整政策,就如熊罴,冬日以静,夏日以动……治理国家,就是要找到冬夏之别,黄老最大的优势,就是因时而异,没有什么一定要遵守的旧制……这是他们发展的基本,可这也会变成他们的弱点,因为他们若是待在冬日久矣,就无法察觉到夏日的到来……”

韩婴认真的进行了学术上的阐述,讲述了黄老与儒家的诸多区别,利与弊之类的,倒是没有加上太多的私货。

刘长听的也很认真,记下了他的话语。

“您说的很有道理啊,原来这治理国家就跟当熊罴是一样的啊!”

“这……这么说也对。”

“我询问赵国的事情,有三个人,给出了三种不同的办法。”

“太子安认为,赵国的问题是因为当地的大族,需要多迁徙他们的大族,提拔寒门之士,打乱其属,多用他郡之贤,让当地人无法抱成团来蛊惑其王……御史认为当地的问题是因为过去的主张,是思想上的问题,需要派遣一个人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改变……左相认为,赵国都是一帮奸贼,处死五百人以上,则赵国可安。”

刘长笑呵呵的说道:“您觉得他们说的如何呢?”

韩婴认真的说道:“陛下既然将臣叫来,那自然是认可御史之言语。”

“哈哈哈,你们这些治经典的,猜这些事情倒是一猜一个准。”

“太子安的想法不是治理根本的办法,孔子曾经说:做事只是在表面上,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赵国的传统观念依旧存在,不会因为大族被迁徙就消失。”

韩婴沉默了片刻,他怎么不知道孔子说过这样的话?

“陛下说的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