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刘秀安抚河北,岑彭又恰好到了河内,这才归降刘秀。

转投到刘秀麾下,岑彭波澜壮阔的战争史正式拉开帷幕,他先是跟随刘秀,平定河北,又随刘秀平定河内,再随刘秀攻陷洛阳。

汉军南征不力,吴汉屠城新野,激起民愤,是岑彭挺身而出,接替吴汉,扛起南征军的大旗,先是扫平南阳,后率军进入南郡,平扫秦丰、田戎、延岑等军阀势力。

从此以后,以岑彭为首的南征军驻扎南郡,以一军之力,硬生生地抵挡住了蜀军一轮又一轮的大举进攻。南郡连年战乱,但不可思议的是,岑彭却把南郡治理得很好,以一个南郡,硬是养活了南征军,洛阳朝廷被粮食问题闹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南征军没给朝廷添一点麻烦,自己在南郡的日子过得还挺滋润。

岑彭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将帅,他本身还是地方治政的能手,不然的话,刘秀也不可能封岑彭既为益州牧,又为益州所有郡的太守。

当洛阳朝廷做出全面进攻蜀地的战略决定后,岑彭的人生简直就如同开了挂一般。

他率领汉军,从南郡打开巴蜀门户江关,从江关一路打到江州,又从江州打通犍为郡,一路打到武阳,再从武阳出奇兵,打下广都。

孤军深入敌营腹地上千里之遥,无人能挡,也无人能敌,打得成都朝廷无人敢去迎战,打得公孙述仰天感叹,这是哪里来的神人?

与来歙不一样,来歙死后,遗体是被运回到洛阳,而岑彭死后,他的遗体很难运回洛阳,其一是路途遥远,其二,汉军现在根本无法回撤。

一旦回撤,资中的公孙恢、王元必定率领蜀军堵截,如此一来,他们这支仅有五万人的汉军,要被蜀军团团包围,有全军覆没之危。

岑彭的遗体只能在武阳这里,就地安葬。岑彭死了,但蜀地的百姓们都有记得岑彭的仁德。

蜀地的百姓们自发的在蜀地为岑彭立庙,祭拜这位在蜀地推行汉制,又爱民如子的征南大将军。

一个人是否仁德,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百姓们说了算。

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让敌人领地内的百姓们立庙拜祭,岑彭的人品可见一斑。尤其是和岑彭后面的那位吴汉相比,蜀地百姓的确是该怀念岑彭。

岑彭的遇刺而亡,不仅让汉军和百姓们悲痛不已,就连前来投奔岑彭的蜀地官员,也同样痛心不已。岑彭率军推进的速度实在太快,蜀地很多前来投奔的官员,都在赶过来的路上,还没见到岑彭呢,其中官职最大的是仁贵,他也是被公孙述册封的异姓王之一,王号邛谷王。

岑彭遇刺而亡的消息传到成都,成家朝廷上下,简直是如释重负,如同过年一般,无不欢天喜地,群情鼓舞。

消息传到洛阳,洛阳朝廷,立刻陷入一片震惊和悲痛当中。

眼瞅着岑彭要攻陷成都,平蜀之战,胜利在望,偏偏在这个关键节点,岑彭遇刺而亡,这太要命了。

人们从南征军身上,仿佛又看到了西征军的影子,难道,南征军的伐蜀,也要和西征军一样,半途而废,也要像西征军那样,打到一半,全军回撤?

这是不存在的。

来歙死后,无论是耿弇,还是盖延,都无力接管西征军,而岑彭死后,在他的后面,还有一座在夷陵修船的吴汉呢。

吴汉无论是威望、声望还是领导力、统率力,接替岑彭,统领南征军,那是绰绰有余。

在夷陵的吴汉,听闻岑彭遇刺而亡的消息后,也是极为震惊,再三确认消息的准确性,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吴汉倒吸口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