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仇家恨何时了,人才是个关键。燕昭王苦恼于燕国国力弱小,国际影响力有限,无法引起贤能之士的注意。燕昭王用最丰厚的年薪和最谦卑的礼节也没有招来几个国际一流人才,情绪很是低落,比想喝水的乌鸦都难受。

于是燕昭王向招来的国际著名二流人才郭隗诉苦,道:“寡人求贤求得嗓子都冒烟,怎么还是不见贤人的到来,是我长得不帅,还是燕国的无奈?”

郭隗出于一种说也说不清楚的目的对燕昭王道:“帝的周围是老师,王者的周围是朋友,霸主的周围是大臣,亡国君的周围是奴仆。想要收罗天下贤人,先从身边的开始。大王如果能从万千燕国士人中选取贤人并予以特殊待遇,天下士人必会如影而从。”

燕昭王道:“那依先生之见,燕国国内哪里才有适合当标杆的贤人?”

郭隗的回答从讲故事开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富人,爱马如命,愿意用千两黄金求千里马一匹,可是三年过去了连根千里马的毛都没有找到。后来,富翁将寻找千里马的工作委托给一位职业马探。马探干活果然专业,不出三个月就找到千里马一匹,可惜是死的。马探便用500两黄金买下马脑袋回去复命。富人很生气,责问马探:‘我让你寻购千里马,你怎么能用500两黄金只买个马首呢?我又不想拿它做标本。’马探道:‘500两黄金买个死马脑袋只是个引子,天下的千里马保有者必定认为你真的肯出大价钱,千里马不久就会到手。’果然,没到一年,富人就收购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接着道:“如果大王真想求贤人,那么就从我开始吧。我就是那千里马的脑袋。”

燕昭王听后长跪在地,拜郭隗为师,尔后又赐给他豪宅一栋。燕昭王还筑起黄金台专门用于接待四方而来的贤人。小小的燕国竟也惊动了世界。三年后,燕昭王的付出的高额广告费得到了回报。魏文侯时期魏国大将乐羊的后代乐毅从魏而来。国际著名哲学家邹衍带着他的那套历史哲学从齐国而来。同在这年,已近而立之年的苏秦也到了。随着这几名人才的加盟,燕国显露出龙虎之象。

【2、定策】

乐毅、邹衍、苏秦三大贤人各依据本专业向燕昭王献言献策。

乐毅的专业是军事,他就燕国的战略和军事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燕昭王虚心接纳。邹衍的专业是哲学。在意识形态方面,邹衍提出了一套历史循环理论。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对应着五行中的每一个元素,具有该元素的特点,并按照五行运转理论生克循环。比如商为金德,其色白,在地为西;克金者火也,所以周为火德,火主礼,起色赤,在地为南;克火者水也,所以下一个王朝必定为水德,其色黑,水主智,在地为北。燕昭王想到燕国地处列国北部,不由地心脏狂跳,冥冥之中感觉到自己将带领燕国完成一件壮举。

轮到苏秦了,苏秦的专业是外交,可他还不够档次。为什么呢?履历分量太轻。人家乐毅是将门之后,天下闻名。邹衍在来燕之前已近是名满天下的学者,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也算一号。唯独苏秦,出身布衣,辛苦奔波十多年,名不显,声不扬。燕昭王最多也是给他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想要进入核心决策圈子,苏秦还需要做出点成绩证明自己。

过了一段时间,时机降临。前文讲过,齐国曾经入侵燕国,虽然在人民战争之下狼狈撤出,但撤离得并不彻底,有十座边城还在齐国的控制之下。城中居民与驻防齐军反复斗争,齐国统治得并不轻松。苏秦看出机会,主动向燕昭王请缨,表示愿意代表燕国出使齐国讨要边城,得到燕昭王的许可。

苏秦见到齐王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恭喜大王,贺喜大王。可惜,可惜,罪过,罪过。”齐宣王一下子就楞了,“你什么意思,一会笑脸,一会哭脸的。”苏秦见齐宣王已近上道,才道:“人啊,就算再渴也不会去喝鸩酒。谁都知道,喝了就会玩完。燕国虽然小弱,却是强秦的女婿之国。大王贪恋燕国的十座边城,就相当于与强秦过不去。秦国,燕国联起手再拉拢三晋一起攻齐,齐国的命运将不堪设想。”

齐宣王道:“那该怎么办啊?”

苏秦道:“大王如果把边城还给燕国。燕国和秦国都会感激齐国。大王有了燕国和秦国这样的盟友,号令天下,谁敢不从。放弃十座城便可转祸为福,大王何乐而不为?”

齐宣王在苏秦的劝说下,同意将十座边城返还燕国。苏秦的成功并不能说明他讹诈技巧的高超,只是投合了齐宣王想放弃的心理。

口舌是纵横家混饭的凭借。口舌在五官中又主是非。通过口舌,人们既可以说是,也可以言非。所以纵横家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是非。挑拨离间,栽赃陷害是他们每日的必做功课,也是他们必须防备的对象。所有纵横家都有过陷害他人和被他人陷害的经历。这是由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中华民族向来崇尚沉默是金,摇唇鼓舌之士不为一般社会伦理所看好。

苏秦出使齐国的时候,关于他的流言飞语在燕昭王的耳畔此起彼伏,说:“苏秦是个没有诚信的家伙。大王以万乘的身价尊之于朝廷,岂不意味着公开向天下招聘小人么?”这样的话说得多了,燕昭王渐渐也就信了。苏秦立功归国本应该受到隆重的接待。苏秦也是这么想的,可是进入燕都之后却发现这里的街道静悄悄。原来燕昭王故意将苏秦晾在了一旁。于是苏秦去找燕昭王理论,“我本是个普通百姓,也只求个出人头地,大王不以我身份低贱,迎我于城郊,显我于朝堂,我非常感激,遂代表燕国出使齐国,要来边城十座。不想却招来某些人的恶意重伤。然而,我却要说我的所谓没有诚信正是大王的福分。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诚信,像伯夷那样清廉,像乘参那样孝顺。大王愿意任用我么?”燕昭王道:“当然愿意啦。信廉孝的人哪里不喜欢啊?”苏秦道:“大王喜欢要这样的人,可是这样的还不愿意给大王办事呢!”

苏秦接着说:“人家曾参忙于在家照顾老母,不离一步,哪有时间不远千里来燕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伯夷清廉的要命,宁肯饿死也要保存名节,这样的人只能找个地方饿死,哪肯来小弱的燕国建功立业。尾声更是个木头疙瘩,不就是泡妞嘛,何必认真,被mm放了风筝还傻站在河边不走,结果被大水淹死。这样的人做情种还差不多,让他们帮大王报国仇家很是根本不可能的。”

“诚信是存在于人心的一种自在之物,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不为别的东西而存在。人们之所以追求诚信,并不是由于诚信能带来丰厚的收获,而是仅仅因为这样做是正确地。只有这样,人才会不为环境所左右,不为利益所引诱,自始至终坚持不懈地践行诚信。”

伊曼纽耳康德的成名理论,纵横家苏秦两千年前就提出了。燕昭王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提起他的复仇之梦。但苏秦从燕昭王的眼中看到了复仇之火。苏秦接下来要做的是往复仇之火上浇油,以激起更高的能量,接着道:“三王五霸的兴旺都是激情进取的结果,没有谁一开始就想做保本买卖,否则齐国出不了营丘,秦国霸不了西戎,我也只能做个普通的商人蝇营狗苟一辈子。如果大王只想做个安稳的守成国王,那我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进取之臣和守成之君道不同不相为谋。”

苏秦接着说:“忠信本来是一股活的灵魂。只是由于近代学人的穿凿附会才成为死的教条,桎梏着人们的思想,早已无法济于事功。因此为国为家计,必须复兴忠信的内涵,使其能够服务于燕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工作。”

这样的道理,燕昭王从未听过,听苏秦这么一讲,感觉无限受用。以前他深藏在心中的复仇决心经过苏秦的阐释一下子变成了思想和哲学。布道的结束,意味着苏秦在燕昭王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同。苏秦猜透燕昭王的结果是被燕昭王当作心腹,于是两人一起偷偷摸摸地商量进取复仇的具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