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将肥义的意思更向前推进了一层,道:“我不担心胡服的正确性,我担心的是天下人的接受能力。乌合之众眼里的兴奋,会让清醒的聪明人悲哀。愚蠢之人基于尝试判断发出的嘲笑,会给时代先驱者带来麻烦。如果赵国还有一部分人能够与我想的一样,那说明胡服改革还是不够超前。如果整个赵国都在看我笑笑话,胡、中山之地必将落入我的手中。”

于是,赵武灵王成为第一个哈胡族,先在王宫里穿上了紧俏的胡服。赵武灵王还想穿着胡服上朝,给满朝文武做个垂范。忽然,赵武灵王想到了一个人——公子成。公子成地位尊崇,而且是王叔,在大臣中很有影响力。但公子成是个老顽固,固守着周礼先贤的那些规矩不放。如果他不胡服,满朝文武也会跟着拒绝胡服,所以赵武灵王决定先作他的工作。

公子成的论调一向是先贤如之何,圣人何如之。为了交流方便,赵武灵王也只能用公子成的常用词汇与他进行交流。打着红旗反红旗是说服工作常用的一种技巧。于是赵武灵王派使者向公子成道:我计划推行胡服,准备从上朝开始。在家听父母,在国听国君,这是老祖宗千年不便的老规矩。现在,我想推行胡服,如果连我最亲近的人都不支持我,天下人该怎么看我?国家定策的法则是以便民为准。现在所要推行的胡服不是没事瞎折腾,是有道有理有根据的。一旦取得成效,这件事在道德上也会站稳。我恐怕叔叔您违背政治原则,将会扩大别人对我的非议。

公子成对使者道:“咱们中国是全天下知识最密集的地区,也是财富最密集的地区。老百姓沐浴在圣人的教诲之下已经有很多年,咱们中国的先进文化一向受到四方游牧民族的崇拜。现在大王却抛弃这些宝贝东西去哈胡。上至智识阶层,下至平民百姓怎么能不反对?我呀,由于思想有点不通,引起了消化道堵塞,浑身乏力,看来我需要调养一段时间。啊哟,啊哟~~。”

公子成抬出中国的先进文化说事,让赵武灵王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公子成的反对不是一个独立事件,是批量事件中的一个典型,所以赵武灵王亲自跑到公子成的家里,单独对他进行说服。

赵武灵王道:“听说王叔病了,我特来看望,也顺便交流一下思想。医书上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我把你思想上的疙瘩消除了,你肠胃就会通畅。服饰的作用是为了方便使用;礼教的作用是为了方便行事。圣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规范,是为了便利民众而造福国家。中国之大,即便同沐圣贤的光芒,不同的地方也流行不同的服饰文化,有的地方流行纹身,有的地方流行染发。由实际情况引起的不同,最聪明的人也不能统一。一个合格的从政者应该能够理解这些不同而不强求。叔叔,您所讲的道理并没有脱离世俗偏见。我所推行的胡服正是要改变这种世俗的偏见。看看我们的四周吧!我国领土从常山到代地,东边与燕、东胡接壤,西边有楼烦、秦、韩,国内却没有能够骑马射箭的勇士抵御外患。忆往昔,如果先祖赵简子没有在晋阳和上党牢牢地扎下跟来,先主赵襄子就无法赶走胡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一段光辉历史。中山国曾经依托齐国,侵夺我国,差点水淹了鄗地。几代国君引以为耻,可是一直也没有雪耻。如果我们搞成了胡服骑射,不但可以保卫国土,还可以向中山国报仇雪耻。但,叔叔你依附世俗的看法,违背先辈的遗愿,带头反对胡服,却忘了国家的耻辱,我感到很遗憾。”

公子成听后,拜倒在地,道:“老臣糊涂,差点跟随众人耽误了国家大事。大王的话胜于世界上一切灵丹妙药,我听完以后清气上扬,浊气下降,肠也不堵了,胃了不疼了,以前一步迈8寸,现在能跨2尺了。我不要小步急趋,我要迈大步行走,我要胡服,我还要焕发第二春。快给我胡服,吼吼哈嘿,快给我胡服,吼候哈嘿,从政之人请窃记,变者无敌。”

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定为国策之后,又受到另外一些人的反对。赵氏宗族的赵文、赵造纷纷进谏,建议赵武灵王撤销胡服骑射的法令,所持论调与公子成一般不二,说什么圣人不易民而教,贤者不变俗而动。赵武灵王就用圣人因时而化,与世推移的道理来反驳。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现成观点,其中不少是辩证统一的,赵武灵王要做的只是用其中活的灵魂对抗反对派死的教条。

最后提出反对是赵燕,其实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没有穿胡服。赵武灵王派人去责备他,道:“为臣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国君服务。如果有反对意见,也要有理有利有节地提出来,大声喧哗是不对的。与国君探讨,要以理相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服从真理,不能靠反对上级意思来出风头。现在除你之外,所有大臣都已经穿上了胡服,你既不交流,也不同意,居心何在?我只能怀疑你出于私心故意要出风头,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为了防止王族蒙受犯罪的羞辱,我曾特意向你们申明国家的法律。难道要法律替我来说话么?”

赵燕也马上同意了胡服。

虽然赵武灵王通过说服教育工作使臣民穿上了胡服,但他们是否真心愿意还有待于考验。改革的效果能持续多久毕竟不是紧靠言语就能解决的。

赵武灵王走下布道台,跨上了战马,准备去做一名开拓者。

【3、开拓者】

要干射箭这活计不适合穿着带长袖的衣服,骑马射箭更是如此。骑在马上,迎面而来的风会将袖子卷到弓弦上,后来有了一种专门射箭的袖子,称为箭袖。但我及其怀疑箭袖是是缘于胡服,因为胡服的袖子就非常紧俏,后来恐怕是由于中国的皮毛没有那么多,只好用布料照着胡服的样式做成了箭袖。后世的练武之人穿的短衣襟,小打扮恐怕也是受胡服的影响。

赵武灵王做完了说服教育工作,便带头训练骑兵,准备征略四方。这同样可以与泡mm相比。比如你,一个前途无量的平头小子,无钱无势,但将会有钱有势,可是燃眉之急是需要一个plmm解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强调一下,后者才是重点)。没有物质资本,面对不容乐观的求偶市场,怎么办呢?可以用霸王硬上弓和甜言蜜语的手段将生米做成熟饭,但要赢得mm的真爱,还得靠征服世界。毕竟,成功男人才会让女人倾心。当然,就现在的女人行情而言,就算你将米饭做糊了,没有一腚的物质基础,还是没有mm跟你,等你成功了,会有很多mm跟你。唉唉,人生啊,命运啊。有扯远了,打住,回头,我要说的是赵武灵王。

在训练骑射部队的期间,赵武灵王不断通过小规模的局部战争锻炼部队。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攻占了中山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第二年,又攻取了中山的宁葭(河北石家庄西北),往西又攻取了胡人的榆中之地,这个地方由于长有大片榆林而得名。林胡王慑于赵国的威力,乖乖地表示归顺,并且献上林胡的土特产——马。胡地之马,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特别适合于做战马。与中原之马相比,显示出非常大的优越性。赵军得马如虎生翼。榆林之地正式划入赵国版图,代地行政长官赵固兼管榆林。

两年之后,骑射部队初具规模,赵武灵王准备将他们正式投入战场。目标——中山国。赵武灵王所要攻打的中山国与100年前魏文候所指的中山国是同一个中山国。但攻打的性质却不一样,魏文候消灭中山国只是为了锦上添花,因为中山国并不与魏国接壤,中间还隔着个赵国。赵武灵王消灭中山国却是为了去心腹之患。如果赵国不想被中山国做结扎手术,就得先给中山国做结扎手术。

在训练部队的这两年,赵武灵王已经派人去调查中山国的风土人情和军政状况。李疵同志被派到中山国做国事观察。李疵回来复命,道:“中山国可伐。如果现在不攻占,就会被其他国家先下手。”赵武灵王问道:“何以见得?”李疵道:“中山国君学习中原国君好榜样,从民间找了七十二个孔乙己,给予优厚待遇,以示尊师重教。”赵武灵王道:“唉哟哟,这可不得了,这不是传说中的贤君么?怎么说可伐呢?”李疵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正是大王的风格么?中山国本是游牧民族,骑马射箭才是他们的本行,可是他们偏偏喜欢中国的文化。喜欢中国文化没错,错的是竟学的是中国文化中的糟粕。在这个武力称雄的时代,我们赵国在向胡人学如何骑射,可原本胡人出身得中山国却向中国学习如何摆谱,如何扯淡。中山国君这么一搞,国中武士岂不都要弃武从文?如此,武备失修,士气不振。所以说中山国可伐。”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正式揭开了进攻中山国的序幕。赵武灵王亲自率领左中右三路大军,王翦率领着车骑,赵希统率林胡和代的军队向中山进发起了进攻。这是一场有趣的战争,交战的双方反串了角色,农耕民族像游牧民族那样骑马射箭,游牧民族却像农耕民族那样马拉战车。这是双方努力学习的结果,只不过一方学到了精华,而另一方却学到了糟粕。与其说中山国是被赵国打败,不如说他们被自己打败,因为许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就是骑着马,射着箭打仗的。

大军在曲阳(今河北曲阳西北)汇合后,又北折攻取了恒山的华阳,然后南下攻到石邑、封龙(今石家庄西南)、鄗(今高邑东)等地。第二年,赵武灵王再次攻取了榆中以北黄河上游河宗氏和休溷诸貉之地,并设置九原郡和云中郡。九原,云中的南面就是秦国了。公元前303年,赵武灵王对中山发起第二拨攻击,往北打到了燕国边界,往西与云中,九原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