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白起将军队完整地从北林地区带了回去,但是不要忘了,军事永远只是政治的延伸。北林之战无论如何都算是秦国的一次小小挫折。北林之战同时也证明山东六国虽然失去了顶梁柱齐国,但还没有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仍然有很强的自救能力。秦国想将山东六国拦腰斩断,但胳膊、大腿及时回救将秦国挡了回去。任何一个有非礼mm经验的哥们都知道,成功的做法不是单刀直入,而是先确保mm的手脚不得动弹。但我知道,看我帖子的朋友虽然不一定都是良民,但却个个魅力超群,mm主动投抱送怀都来不及,根本没有机会获得这种经验,所以只能看看《色·戒》,《苹果》一类的电影,再发挥一下联想就能明白秦国收拾六国该怎么下手。

秦国很自然就会想到消灭六国应该从斩断六国的左膀右臂开始。这样一来赵国与楚国就成了下一步可供选择的打击目标。究竟是赵国还是楚国,秦国是这么认为的:赵国强大,而且靠近中原,容易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攻之不易;楚国势弱,形势孤立,而且在前期战争中,秦国领土已经对楚国形成半包围结构,所以秦国的战略是怀柔左翼的赵国,重点进攻右翼的楚国。

有趣的是,赵国的想法与秦国竟然一样。赵国同样存在两个战场:右翼的齐国与左翼的秦国。齐国弱,秦国强,谁都想先挑弱的欺负,回过头来再斗强者。赵国的战略是怀柔左翼的秦国,攻击右翼的齐国。

赵国与秦国,既然你有情来我有意,那么就握手言和吧,虽然彼此都知道是权宜之计。但是秦国自认为很强大,想在言和过程中拿赵国一把,于是便有了一段千古佳话,成就了两位高风亮节的人物。这两个人便是廉颇与蔺相如。

司马迁对廉颇的评价简洁明了,高度概括,“廉颇者,赵之帅哥也”。对不起,笔误,帅哥是说我呢,应该是:“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而且将这句话放在了廉颇传记的开头,很让人感觉廉颇是天上掉下的大将军。其实不是,廉颇的地位也是一仗仗打出来的。在赵国攻齐的战役中,廉颇屡立战功,曾攻下晋阳(不是太原,而是山东曹州的那个),被封为上卿。廉颇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同样年纪轻轻的蔺相如还只是赵国宦官大头子缪贤手下的一名听差,因为比较有才,很得领导上的赏识。

蔺相如的脱颖而出与一场国家危机有关。价值连城的和氏壁本来出自楚国,但随着楚国实力的削弱,不肖子孙们竟不能保有此壁,枉费和老先生的毕生心血。有一次,楚国为了向赵国求救兵,将和氏壁献给了赵国,这样赵国就成了和氏壁的主人。秦昭王听说之后,有那么一点动心,修书一封与赵惠文王,表示愿意拿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壁。赵惠文王召集群臣展开讨论。大家对形势的分析比较一致,都认为这不是一件顺利的交易,秦强而赵弱,不答应交易等于给秦国发兵的口实,拿出和氏壁又担心得不到城池,白白受欺,面子上也过不去。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是想不出应对之道。

这时参与讨论的宦官头子缪贤道:“我的手下蔺相如比较有才,能办妥这事,让他去,准行。”

赵惠文王道:“何以见得?”

缪贤道:“我曾经有过不愉快的早期经历。那时我犯点小罪,心情极度郁闷,突然想起燕昭王曾邀请我到燕国发展,隧产生了逃亡燕国的想法。蔺相如不让我去,道:‘你了解的燕王是个什么人?’我说:‘一个大好人啊。有一次燕赵两王相会的时候,燕王拉着我的手,私下对跟我论交情,说话的时候很热情,很真挚。通过这件事,我认为燕王会欢迎我的到来’。于是蔺相如向我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他说:‘赵强燕弱,你又是赵王身边红人,所以燕王才想结交你,其实他看好的并不是你本人,而是你与赵王的特殊关系,打狗看主人,敬狗同样看主人。现在你触犯了赵国的法律,燕王肯定不敢留你。相反还会把你抓起来送给赵王。你还不如主动向赵王承认错误,兴许还能获得宽大处理。’我听了蔺相如的话,一试还真灵。由此可见,蔺相如有头脑,善于把握事物的厉害关系。让他代表去,赵国不会吃亏的。”

赵惠文王马上召见了蔺相如,问道:“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壁,能给不?”

蔺相如道:“秦强赵弱,不给可不好。”

赵惠文王道:“那秦国拿了我们的壁,再不给我们城,该怎么办?”

蔺相如道:“战争年月,谁都知道城池比宝壁重要,要不然我们也不可能从楚国那里得到和氏壁。秦国主动提议做亏本买卖,我们若不答应,就是我们的不是;我们答应给壁而秦国不答应给城,那就是秦国的不是。考虑这两种情况,还是让秦国承担不是吧。”

赵惠文王问:“谁能出使秦国?”

蔺相如道:“如果大王实在找不到更合适人选,就让我去吧。秦国给城,我再送壁,秦国不给城,我就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批准了蔺相如的请缨,蔺相如奉壁来到秦国。

秦昭王在章台之上接见了蔺相如,仪式搞得还挺隆重,出席欢迎仪式的不但又文武大臣,还有王室家眷。一般来讲,女人比男人更稀罕珠宝玉石一类的东西。蔺相如献上和氏壁后,秦昭王拿在手中反复把玩,一边看一边啧啧称赞,自己看了还嫌不够,又传给左右大臣和身后的美人欣赏。和氏壁在众人手中慢慢传览,惊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秦昭王美得如痴如醉,把蔺相如晾在一旁,闭口不提十五座城池的事。

蔺相如察言观色,发现秦昭王并不是个诚信的生意人,其本意大概是要仗势欺人。蔺相如想好反击策略后,上前说道:“和氏壁虽然千古难寻,但也免不了有细微的瑕疵。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王不知是计,吃惊之下本能地又将和氏壁还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接到壁后,马上换上一副愤怒地表情,将和氏壁举过头顶,面向大殿的立柱,摆出准备砸壁的姿态,头上青筋突突跳起,带动帽子也微微颤动,这是一副标准的怒发冲冠的样子。其实头发并不能动,帽子颤动是受血脉剧烈跳动的影响。蔺相如摆着pose,嘴里还振振有词:“大王提议以城换壁的时候,赵王与群臣一致认为秦国很贪又言而无信,担心白白丢失宝壁而得不到城池。可是我认为秦国是一个大国,不会干有损于形象的事情。赵王这才沐浴更衣,斋戒五日,以隆重的仪式派我来进行交接。赵国这样做,也算是给足了秦国面子。没想到我一到秦国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大王礼节倨傲;还当着臣的面让女人看壁,明显是在戏弄为臣。我见大王没有给城的意思,便又拿回宝壁。如果大王逼急了臣,臣的头就和宝壁一起撞在柱子上。”

秦昭王被蔺相如捉弄很生气,被蔺相如训斥也很生气,但还是抵不住和氏壁的诱惑,想杀蔺相如以泄愤,又投鼠忌器,况且那样做很没面子,只好让相关官员拿来地图,在上面勾了十五座城给赵国。蔺相如并不相信秦昭王态度的转变,道:“和氏壁,是天下人共同拥有的宝物,应该受到所有国家的尊重与爱护。我们赵王送壁的时候,斋戒五日,也请大王斋戒五日,并宴请各国宾朋,举行一个隆重的交接仪式。我认为这样做并不过分。”

秦昭王也只好答应蔺相如的要求。虽然秦王态度进一步好转,蔺相如心理还是没底,毕竟身在人手,赵国也不甚强大。保险起见,蔺相如派人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这样一来,蔺相如的处境就极其危险了。得罪了秦王,又没有东西可以要挟秦王,是生是死完全掌握在秦昭王的手中。

面对死亡,蔺相如反倒迎了上去。秦昭王好不容易挺过五天戒肉戒色的日子,去找蔺相如要壁,蔺相如摆摆双手,却道:“秦国自缪公以来,背信弃义就成为秦国外交的重要特征,臣担受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将壁带回了赵国。天下共知秦强赵弱,如果秦国对赵国将信义,赵国绝不敢对秦国不讲信义;如果秦国对赵国不讲信义,赵国也不能把秦国如之何。如果大王实现想得到和氏璧的话,就请先将十五座城交付给赵国,赵国绝不敢不把壁奉上。臣知道欺骗大王的结果是死路一条,那么请大王支起大锅,燃起大火,将臣煮杀。”

蔺相如一席话说得秦国君臣面面相觑,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区区一赵国的使臣竟敢在天下最强悍的君王面前耍花枪。此时此刻,蔺相如的性命完全掌握在秦昭王的手中,秦昭王要想杀死蔺相如比杀死一只蚂蚁都容易。然而秦昭王情商极高,生气的时候还能保持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杀死蔺相如就意味着秦赵之间兵戎相见,虽然秦强赵弱,但赵国并不是秦国唯一的敌人。从整体考虑此时与赵开战,并不符合秦国的利益。况且,从蔺相如身上,秦昭王也看出赵国有人才,并不好惹。基于以上分析,秦昭王强忍怒气,道:“杀了蔺相如,也无法得到宝壁,还破坏了秦赵之间的友谊。不如好好招待蔺相如,送他安全的回去,赵王定然不会为一壁欺骗秦国。”

蔺相如如英雄凯旋般回到了赵国,马上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大夫。以城换壁一事经过这么一闹也没有办法继续进行,最后无果而终。

以上是蔺相如的传奇发家过程。新的机遇与挑战还不久就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