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到底在哪能找到你说的这种黄河锦鲤?”

“黄河石门段禹王洞!”

紫竹很干脆地回道。

“具体位置在哪呢?”冯红林接着问。

“在陕晋交界处,当年大禹治水,改变了前人的治水方法,硬生生地在群山中凿出一条河道,疏通了河段,消除了黄河泛滥的隐患,并在此刻下了‘石门’二字。”

冯红林赶紧拿出手机,用导航搜了一下:“据此1300多公里!”

“紫竹,想捉住黄河锦鲤,有啥窍门儿?”

“具体方式方法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这种鱼十分有灵性,而且寿命极长,对了!你不问,我差点忘记提醒你,黄河锦鲤寿命越长,身上的鳞片愈发乌黑,其阳性越好。”

“情况不太妙啊!”一侧的冯红林喃喃道,“网上说石门一段黄河水特别深,平均深度达到了六七十米,这怎么捉呀!”

紫竹回道:“据说黄河锦锦鲤最喜欢红枣,而且好奇心极重。”

对于阴间的汽车,1300公里倒也不算远,不过四个小时的路程,只是听紫竹的描述,这种鱼并不好捉,就算是到了龙门,找到了禹王洞,也不一定能捉到。

冯红林非要陪我一起去,我没让。

此行肯定得使用一些非常手段,他跟着的话不但帮不上忙,反而不方便。

我给杨玉静打了个电话后,立刻出发了。

好在阴司的车具备强大的导航能力,四个小时后,汽车停到了一片悬崖峭壁间。

我还在车上睡了一觉。

车停下后,坐在车里,就能听到如雷鸣般的河水声。

我走到河边,放眼望去,两侧的河段还真的像是把一座山从中间劈开,凿出来的。

环视四周,我看到了对岸岩壁上刻着的“石门”两个字。

看得出这两个字刻出来的时间不短了,已经有明显的风化痕迹。

这里就是石门,禹王洞又在哪呢?

我顺着河边往前走,寻找河边的山洞。

一口气走了十几分钟,并没有找到一个山洞。

正当我有些急不可耐时,看到两个背着竹篓的老头。

俩人手里都拄着一根木棍,看样子像是采山货的当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