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听说她找了老师,在练台词了。

柳苇找了乔编剧。

她需要大量的外语台词,日、英、法、俄、德,其中日语和英语的台词最多,法语其次,俄语和德语最少。

她需要有人把这些台词读出来,录下来,她好跟着练习。

但不是单纯的读下来,她需要的其实是表演。

每个语言都有自己不同的表演方式。不然的话找个AI读一遍是最快的了,但她需要的是模仿这些语言本身的表达。

有没有必要学的这么专业呢?

陆北旌说:“因为我们演的这样一个人物,观众对他们是有标准的。如果是人物自己,他就是说话有口音,那都能叫特色。但我们只是表演者,我们要扮演的不是本人,而是观众想像中的他们。”

这个老师讲过。比如之前名著翻拍就出过类似的问题。当观众对一个形象是有固定印象的时候,扮演者只能尽量让自己去贴合这个印象,而不能盲目做出自己的设计,这不止是冒险,这是在毁戏。

老师用了很严重的词“毁戏”。

老师:“你不止是毁了这一部戏,你还毁了自己。你演毁了这个人物后,你很可能就再也不能出现在银幕上了。别觉得我是危言悚听。演毁了角色,引发观众的强烈恶感后,没有一个剧组敢再冒险用你了,你也等于是消失在观众眼前了。”

观众觉得祝女士是无所不能的天才,是精通多国语言的政治家、慈善家、文学家,那她就必须演出来。

她必须演出一个天才。

必须精通多国语言。

必须有政治家的从容,慈善家的悲悯,文学家的修养。

不管历史中真实的祝女士是什么样,她在观众心中是这样的,她就必须演成这样。

所以剧本里有大量外语台词,费丙汤要求她从现在开始加课补习。

所以她找来了乔编剧。

乔编剧是话剧编剧,在这行有多年经验,认识许多话剧演员。

她想请乔编剧给她介绍几个擅长外语的话剧演员,请他们来试读这些台词。

当然,这算雇拥,会支付相应的薪水,还要签合同,因为剧本需要保密。

乔编剧跟她的私交已经不错了,两人的关系就像她刚入行时的梁导或陆北旌,正在互相试探着交朋友,彼此是又亲密又客气。

两人的性格挺合的,又彼此有着想借力的意思——她想借乔编剧的编剧功力,乔编剧肯定也想借她进入影视编剧这一行。

所以她们交朋友是很顺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