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气很高,天时地利人和……大家都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取的胜利。”

话音落下时,武安平便拍了下扶栏。可惜……不能亲眼目睹作战经过啊。

航空作战……实在是无趣的很!

地勤部队的一名少尉在总指挥官机旁边等着吕德仁。这名身着黄色马甲的勤务指挥,在看到到吕队长走来时,冲着他深鞠躬,然后双手递给他一条白布条。

“总队长。这是地勤部队的一点心意。我们不能和您一起发起攻击。但我们也非常渴望和一起并肩作战。请您务必收下!”

白布上赫然写着“精忠报国”两字,吕德仁的点点头。双手接过来后,就系在飞行帽上。

文化是互相影响的,千万东瀛女赴洋远嫁大明和百万武士远赴非洲拓土,使得东瀛文化渗透到了帝国。这种头系布带的作战是东瀛武士的传统,在东瀛被称为“钵卷”,扎上头巾,表示战斗的决心意志,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心理“动员”。

表面上看似它在帝国军中的出现是受东瀛文化的影响,可实际上这不过就是传统的回归——古代华夏军中也有这一习惯,被称为“抹额”,战时都有铠甲,头盔戴上后,就不容易随意摘下,但是打仗时,身体会大量流汗,在战场上汗水流入眼中就危险了,额头裹上布条能够阻止汗水流入眼中,尤其是在汉、唐、宋、明四朝,因披甲率高,军中兵士大都使用“抹额”阻汗。

登上了飞机后,吕德仁冲着那个地勤指挥官坚了个大姆指,他们互相笑看着彼此,今天他们和往日一样将并肩作战。

这时“精卫号”的飞行指挥所下达了的起飞命令。在升起发动信号旗的同时,站在甲板上的地勤人员打出了信号——“开始发动。”

在地勤人员帮助下的飞机发动机开始转动。航空母舰转舵,很快就逆风速航行。

东南风。

桅杆上“Z”字旗迎风飘扬,猎猎作响。

发动机试车后,甲板所有的飞机都打开了航行灯,在骡旋桨的震动下,机翼上的红色航行灯灯光闪烁。

“起飞。”

飞行指挥所发出指示的同时。甲板边的地勤不断的拿着绿色信号灯不断的划着圆圈,飞行甲板前面战机机开始起飞了。

在海冬青乙型210马力的星型发动机轰鸣声中,飞机开始滑行。送行的人们紧张的望着飞机。一些人甚至双手合实似乎是那里祈祷着。在人们的期盼的注视中,不断加速的飞机猛的起飞了,紧随其后的第二架飞机也是如此。随即舰上便响起了暴风雨般欢呼声。

甲板上的人们挥动着帽子,挥舞着手臂为出征的飞行员们送行。

与此同时,随舰摄影师们从多个方向拍摄着起飞过程,他们拍摄的影片不仅会作为战术教学,也会成为新闻电影中的片刻,这是最好的爱国宣传。

相继从三艘航母上起飞的战机,多达一百二十四架飞机,这些飞机以指挥官机的指示灯为基准。用了大约十八分钟时间,才在舰队上空集合完毕,并编好了攻击队形。

整个过程就像是训练时一样的完美。

在吕德仁总指挥官机的引导下,庞大的机群在舰队的上空盘旋一周后,才朝着目标飞去,而舰队的官兵无论官佐大小,在他们掠过时,无不是仰视着天空,向着机群行着军礼。

直到机群的指示灯在夜空中消失了好一会之后,武安平才放下右手同,然后命令道。

“命令舰队,实施海空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