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的家人早已跟着去了香江,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眼镜片底下的双眼,也是已经泛红了。

咱们华国人,除非是太过背宗弃祖的,不然谁不想念自己的家乡,谁不愿衣锦还乡的?

饶是现在的沪海不复当年的首屈一指,比起香江要差了不少,但仍旧是他吴光镇的家乡啊!

他此时也就是三四十岁的年龄,远没有以后那么的枭雄心态,一直留在香江不回老家,所以在看到机场有迎接自己的一些熟识之人时,不激动起来才怪。

不仅仅是他,包船王和曹光标是凌波人,来接机的同样有他们的儿时故交,或者是家乡的亲戚。

祖籍在这一带的富豪们,全都有这个待遇。

只有霍先生、殷俊和一群粤东籍的富豪们,才站在旁边,和官员们一阵闲聊。

这一次来沪海,并不是少年自愿。

至于说谈判铁矿石的事情,那也太早了,三五年都不一定有成果,所以殷俊也没放心上。

但是在礼节上,殷俊却一点儿都不缺。

不单单是因为殷俊为人处世妥当,从来不仗势凌人,更因为沪海市早就和麒麟集团有着很深的业务往来。

上美厂就是其中的一个。

麒麟文化的《麒麟周刊》,现今是如日中天,天下无敌,除开殷俊这个擎天柱之外,最重要的岗位位置,几乎全都是从上美厂过去的美工师和动画师占据。

可以说,麒麟集团能有今天,就是靠了《麒麟周刊》的疯狂攻城略地。

而《麒麟周刊》的成功,自然就有上美厂很大的功劳。

另外殷俊在临安的两家工厂,一家麒麟收录机工厂,零部件的采购,可大部分都是在江浙沪地区,特别是沪海这边的电子工厂,更是占据了一半的供货量。

另一家的麒麟唱片工厂,上百条生产线的改装和生产,都是沪海这边的机械电子工厂完成的,每次有什么故障,都是那边派驻在麒麟唱片工厂的技师们积极修复的。

还有现在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麒麟通讯公司,它所有的信号基站,可也都是沪海这边负责设计、生产的。

为了接到这些单子,沪海市的几位,和乐易铃、霍健宁等人是长期打电话交流,也就是殷俊不怎么理事,所以才没有什么联系。

也是凭借着这些订单,沪海市这两年很是挣了一些外汇,几乎占据了国家每年外汇增加的十分之一。

仅仅一家麒麟集团,便能共享这么多,这也难怪沪海市的新任府事第一人杜先生,要迫不及待的直接和殷俊联系了。

如果能得到殷俊的首肯,有了更多的合作,那么沪海市的经济发展还将更加的飞跃,工厂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挣得的外汇也会更加的多,民众们的生活也会越过越好。

虽然沪海市的民众,无论工资还是物资,都已经是全国最好的了,不知道多少人梦想着有一个沪海市的户口,但谁又会嫌弃自己的条件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