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想来,好歹你留给子孙后代,或者是卖了之后来改善生活,让自己过得更好,难道不好吗?

非要有那么多人,把数十万件、上百万件的珍宝捐献给国家,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态呢?

等到他昨儿想起《我在故宫修文物》来的时候,就想起了那些大师们提起老一辈文物修复专家们的艰辛,想起了到2015年的时候都不充沛的人员和资金,一下子就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不是为了什么,而是他觉得,自己有必要为了这个国家的文化的传承,做一些事情。

自己不用多捐赠了,哪怕只是每年1000万,这些许多从民国走过来的真正大师们,都不会在80年代只修复了《清明上河图》、《五牛图》等聊聊十几件稀世珍宝了,这时候还有不少精力的他们,一定能修复更多的宝贝,也能收下许多的徒弟。

不至于像是在《我在故宫修文物》里面,一些组别,居然就只有一个传承人,这简直是太危险了。

虽然文物不能吃不能用,但这是一种精神传承在里面,每一个来到故宫参观的华国人,无论国籍到了哪里,都会由衷的对老祖宗们创造的璀璨文明而激动,这就完全能增加他们的炎黄子孙的认同感,对于海外子孙和国内民众的凝结力,有非常大的作用。

恰好的,殷俊不但有钱,他还知道该怎么招收学生,还有不浅的人脉。

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殷俊知道,中央美术学院和华国美术学院,就是两个为故宫博物院提供徒弟的最重要的基地。

有些人可能不了解,两家美术学院,根本就不仅仅是培养画画的人的。

它们的专业里面,雕塑、织染与服装设计、壁画、书法、建筑等等学科,可都是和古文物修复挂边儿的。

虽然这些年的毕业生并不多,毕竟只是推荐入学的,但流落在民间的人才还是不少,外加这两年已经开始高考了,新一批的大量毕业生,过两年就会毕业,正好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进故宫文物修复厂。

只要形成了这么一个良性循环,那么未来几十年内,故宫的文物修复,自然会再上好几个台阶,也不至于让老祖宗们的宝贝,就这么消散在人世间。

故宫博物院的领导,对于殷俊这样的超级富豪,还是非常重视的。

等到殷俊他们从里面转出来,等待在太和殿旁边的,除了张霖和牟德安之外,还有两个戴着眼镜的老人。

“来,来,殷先生,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们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鲍本善,这位是我们文物修复厂的厂长马春喜。”张霖热络的介绍道,“鲍老,马老,这位就是从香江来的麒麟文化公司的老板殷俊先生,这些是他的朋友们。”

鲍本善和马春喜,这些年可是接待了不少的外宾和海外侨胞,只用看殷俊这群人的气度和穿着打扮,就知道他们不是内地人。

曾经当过兵的鲍本善,更是看出了殷俊他们后面的几个彪形大汉,肯定就是保镖一类的人。

香江人他见过不少,但带着这么多保镖的,那还是很少见,至少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他的身份不简单。

刚才鲍本善和马春喜听到报告,立刻就给中央美术学院和华国美术学院打了电话过去,询问了一番殷俊的情况,一通了解下来,他们是非常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