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迟在东汉事情,就已经有工匠能熟练打磨水晶,制造眼镜。

而且不光有工艺,还有理论,墨子当中就记载了许多光学知识。

像朱升这种文人,上了年纪,眼神不行,无法看清楚蝇头小楷,往往就会给自己配一副眼镜,用来读书。

张希孟进了应天之后,果然找到了一批能打磨水晶的匠人。

他先是定做了一批老花镜,仔细观察工艺水平,随即又让工匠制造些凹透镜,随后自然而然,在某个下午,坐在葡萄架下面的张相公,被葡萄砸了一下,突然就顿悟了,然后就发明了“千里眼”。

千里眼的出现,自然是给将领们极大的帮助,站得高,看得远,指挥起来更加方便顺畅。成千上万的将士,如臂使指。

不过也仅此而已。

到底没有什么颠覆的效果。

张希孟思索了一下,也明白怎么回事……水晶这种东西,天然存在,不过是经过匠人的打磨,做成了望远镜,还远不到天翻地覆的程度。

真正关键的是材料!

只有在材料上面有所突破,才能真正改变世界……比如玻璃!

当张希孟开始关注玻璃的时候,他又发现了一个问题,玻璃这东西也不是什么稀奇的玩意,一样可以上溯到先秦的时候。

那时候就广泛出现,被当做玉的替代品,镶嵌装饰器物,像罐子啊,剑柄啊,都有用玻璃的习惯。

张希孟在翻阅史料的时候,都有种万物起源是春秋的感叹。

其实在华夏大地上,有一段时间,是相当重视技术发明的,也有过工匠受到尊重的时代……至于后来为什么就改变了,似乎不需要多说了。

除了玻璃制造很早之外,张希孟还发现历代都有工艺传承,元朝就专门设有瓘玉局,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烧制玻璃的。

只不过从先秦开始,一直到元朝,烧制出来的多为彩色玻璃。

而且用途也和后世不一样,这些玻璃多数用来平替玉器了。

这也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历代发展的玻璃工艺,和后世大行其道的透明玻璃不同,属于铅钡玻璃这条科技树的。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工匠有了,工艺也不缺,只需要把科技树矫正过来,改走钠钙玻璃的路线,就能得到成品了。

可事实证明,张希孟还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要烧制钠钙玻璃,最大的问题是需要的温度更高,远不如彩色的铅钡玻璃容易烧制。

所以必须提升炉温,然后烧制玻璃的工匠,就和炼铁的工匠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