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因为很多创作者,他们创作的首先取材是通过身边的人、事、物,他们过去的经历,他们身边人过去的经历。

但《套马人》不是这样,这部小说从题材到内容,与林为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可林为民却能够通过文笔弥补这种认知和经验上的缺点,用三十万字的篇幅为广大读者塑造了一个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友情故事。

这样的构思能力,何等强大?这样的文笔,何等优秀?

更不需要说林为民在《套马人》所体现的作者思维,已经远远超脱了很多青年作家在作品当中充斥着主观意识的评论、控诉。

跟那些不成熟的创作者相比,林为民的笔触冷静、克制,但又不失睿智和温情。

在看到《套马人》的中后段时,李向阳一度以为林为民可能会选择给巴音一个因果循环的结局,又或者是一个温暖和谐的结局。

但林为民的选择出乎了他的意料,李向阳相信,也出乎了大多数人的预料。

结局是巴特尔的阿来夫看似接受了巴音,可这个圆满结局却是讥讽式的。

巴音这个人物一下子便脱离了传统意义上好人或者坏人的评价,变的立体和生动起来,作为小说的绝对主角,让人又爱又恨。

李向阳看完小说只有一个感觉,巴音这个人物,写活了。

不同于程蝶衣那种先天就带着让人惊艳的“不疯魔不成活”的人设,巴音这样自私自利却良心未泯的形象才是生活中的大多数。

林为民笔下的巴音,没有让读者一味讨厌,也没有狂热的喜爱。

“让人又爱又恨的巴音”,李向阳觉得这应该会是读者们阅读生涯当中一个难以忘记的人物。

笔尖在写完《套马人》之后停了下来,李向阳喝了一口茶,不知不觉茶水已经凉透了。

李向阳起身给自己换了一杯热茶,伏案时间长了,颈椎有些酸痛,他来到办公室的窗边,上午的时候林为民就是坐在这里接受的访问。

眼神望向窗外,李向阳的脑海中不禁陷入了回忆。

“那《追凶》呢?在你这个作者的眼中,《追凶》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

“向阳兄,我先问问你吧,你觉得《追凶》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林为民没有直面李向阳的问题,而是反问道。

李向阳沉吟片刻,说道:“如果从传统的小说创作上来说,我觉得《追凶》是一部炫技之作,侧重叙事技巧,但忽略了故事的内涵和深度。”

“但是呢?”林为民的表情淡定,语气笃定。

李向阳轻笑起来,“但是我觉得,传统的小说创作观是一直不断被颠覆的。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再到白话小说,包括国外的那些名著,哪一次我们接受到新鲜事物,不都是对于原有观念的一次冲击吗?”